1867年11月7日,生於波蘭王國華沙市一個中學教師的家庭。
1881年,離開寄宿學校,轉入俄國管理的公立中學。
1884年9月,回華沙。在城內擔任家庭教師。
1891年9月,赴巴黎求學。
1893年7月,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
1894年7月,通過數學學士學位考試。
1895年3月,通過博士學位考試,論文題目是:《在各種溫度下物質的磁性》。出任理化學教授。
1896年8月,通過大學畢業生擔任教師的職稱考試。
1898年12月,關於發現新元素釙的報告,用波蘭文在華沙《斯維阿特羅》畫報月刊上發表。
1902年,分離出微量氯化鐳RaCl2,測得鐳原子量為225,後來得到的精確數為226。
1904年,瑞典方麵把諾貝爾獎狀、獎章、獎金折合7萬法郎交法國公使轉交。
1906年,居裏先生突遇車禍逝世。居裏夫人以堅強的意誌戰勝巨大悲痛繼續工作。
1907年,提煉出純氯化鐳,並測得原子量為226。
1911年12月,瑞典科學院諾貝爾獎金委員會宣布以本年度化學獎授予瑪麗·居裏,以獎勵她發現鐳、釙元素的化學性質,推進了化學研究。
1914年7月,擔任研究院理事會理事。
1919年,自本年起至她去世,這個實驗室總共提出報告483份,論文34篇,她親自參加31項研究。
1921年,根據戰時筆記整理,寫成《放射學和戰爭》,出版於巴黎。論文《論同位素學和同位元素》出版於巴黎。
1922年2月,當選為巴黎醫學科學院院士。
1923年,為《英國百科全書》撰寫詞目。
1924年3月,法國政府、議會贈與居裏夫人4萬法郎。
1925年,回華沙,為鐳學研究院奠基,擔任名譽主任。
1926年,波蘭論文《釙的化學性質》發表於華沙。
1934年6月,住進上薩瓦省桑塞羅謨療養院。
1934年7月4日,因鐳引起的惡性貧血症逝世於療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