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中國軍隊的高層希望他能扛起製造中國火箭和導彈的大旗,卻是他始料未及的。他後來回憶說:“我回國搞導彈,第一個跟我說這事的是陳賡大將。”
錢學森一行到達黑龍江以後,由省委統戰部長和朱兆祥(赴深圳歡迎錢學森回國的中國科學院代表)一起製定了一份錢學森一周的參觀訪問日程。朱兆祥拿了這個日程表來征求錢學森的意見,錢學森看了以後說:“我有兩個朋友在哈爾濱軍工學院工作,一個叫莊逢甘,一個叫羅時鈞,我希望這次能夠見到他二人。”
當朱兆祥將錢學森的要求轉達給時任統戰部長時,這位部長麵有難色。原來,錢學森要見麵的這兩位朋友,都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而這所軍事學院當時是個高度保密單位。據那位部長說,按規定隻允許部、省級以上領導人員入校參觀。部長歎了一口氣說:“看來錢先生的這個要求怕是很難滿足。”
次日清晨,朱兆祥還是把錢學森的這一請求用電話請示了中共黑龍江省委的負責同誌,而後,他們按日程先去參觀抗日烈士紀念館。
傍晚,當他們參觀歸來時,意料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省委給朱兆祥打來電話,說是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請示了北京,同意錢學森訪問該校,並要他們改變第二天參觀日程,明早就去軍工學院參觀訪問。
原來,陳賡得知錢學森回國後,立即向彭德懷建議:“軍事工程學院有懂航空、火箭的專家、教授,也有教學儀器及設備,最好請錢學森去參觀一下,再聽聽他對中國研製火箭的意見。”彭德懷十分讚成陳賡的建議,在得到周恩來的支持和毛澤東的同意後,轉告陳賡可以讓錢學森參觀哈軍工。
11月25日早上8點,朱兆祥和錢學森在統戰部長的陪同下,來到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出來迎接錢學森一行的,竟然是該學院的院長陳賡大將。為了迎接錢學森,陳賡是當日清晨乘專機從北京飛來的。他要親自全程接待錢學森。
這一天,陳賡主持了歡迎儀式,他在歡迎詞中說道:“我們軍事工程學院打開大門來歡迎錢先生。對錢先生來說,我們這裏沒有什麼密要保的。不錯,我們製定了嚴格的保密製度。今天,當著真人不說假話,這無非是在美國人麵前裝蒜,不讓他們知道我們武器裝備的發展水平。”
陳賡陪同錢學森仔細地參觀了這裏的空軍工程係、海軍工程係和炮兵工程係等。陳賡說:“錢先生,我是一個軍人,說話直來直去。你到了學院也別客氣,有什麼建議和意見,盡管提。”
當年,這所學校聘請了二十多位蘇聯專家,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具有一定的水平。風洞、水槽建設得很是現代化,各實驗室非常重視教學演示的設備,而且用軍事化的手段管理學校,到處井井有條,一塵不染。
在一個綜合陳列館裏,陳列了許多在朝鮮戰場上我軍繳獲的美軍轟炸機、坦克,還有帶電子自動搜尋目標的炮彈等。
陳賡指著這些展品,對陪同參觀的副院長開玩笑說:“這些都是美國人的破爛,對於錢先生來說還要保什麼密?”說完,陳賡和錢學森一同哈哈大笑起來。
在室外一個小型火箭試驗台麵前,錢學森停住了腳步。這是一個非常簡陋的最原始的固體燃料火箭的實驗裝置。
錢學森很有興趣地與正在拆裝的一位教師攀談起來。錢學森對這個裝置的不合理部分提出了建議,而那位教師卻輕聲地說:“這是蘇聯專家的意見,不能改動。”
對此,錢學森搖搖頭,表示不以為然。機敏的陳賡看出了其中的文章。於是,他向錢學森問道:“錢先生,你看我們能不能自己搞出導彈來?”
“有什麼不能的?外國人能造出來的,我們中國人同樣能造出來,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不成!”錢學森回答得很幹脆。
“哈哈!我就要你這句話!”陳賡緊緊握住了錢學森的手,開懷大笑。
經曆過抗美援朝的陳賡,對現代戰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在這樣的戰場上,武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地顯示出來。我誌願軍將士勇猛果敢、不怕犧牲的精神,自然是敵方無法比的。但是,現代化的火箭炮等諸多遠距離新式武器的威力,也是顯而易見的。回國後,他一直在思考用中國自製的導彈裝備部隊的問題,但苦於當時不具備這方麵的條件。錢學森是這方麵的專家,在參觀中多次流露了“不靠洋人靠自己”的思想,這使陳賡非常賞識。於是,他抓住時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以投石問路。誰知,竟然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