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斯頓·丘吉爾生於1874年,卒於1965年。曾先後在哈羅公學和桑赫斯特軍事學校學習。1895年起在部隊當軍官,多次參加過殖民戰爭,鎮壓過印度、蘇丹等英國殖民地的民族起義,同時兼為報刊撰稿。1899~1902年英布戰爭期間,任駐南非軍事記者。1904年轉入自由黨。1906年當選為下院議員(自由黨)。同年出任副殖民大臣。1908~1910年任貿易大臣。1910~1911年任內政大臣。1911~1915年任海軍大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年參加了安特衛普保衛戰和大撤退;1915~1916年達達尼爾戰役時為該戰役的組織者之一,後因此次戰役失敗而辭職。

1917年任軍需大臣。1919~1921年任陸軍大臣、空軍大臣。1921~1922年任殖民大臣,致力於加強英國殖民軍隊和建立基地的活動。20世紀20年代重返保守黨,自1924年起至去世,一直任保守黨議會議員。1924~1929年任財政大臣。1930~1939年從事新聞工作。英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於1939年9月任海軍大臣,1940年5月出任首相。1941年7月,英蘇簽訂了關於對法西斯德國采取共同行動的協定。1942年5月又簽訂了對德戰爭同盟條約,出席了德黑蘭會議、克裏木會議和波茨坦會議。1945年大選中工黨獲勝後,其內閣辭職。1951~1955年再次出任首相。1955年下台後,退出政治活動。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語民族史》、《世界危機》。

丘吉爾一向重視英國的海軍建設,早在他剛剛進入議會的最初幾年裏,這位青年議員就經常利用議會的講壇來提醒政府應當重視這一戰略性建設。

他認為必須建立一支精良超群的海軍力量。因為對於一個島國來講,漫長的海峽便是一道天然屏障,任何進攻之敵,都必須通過海上的較量,才能進入英國本土。隻有建立強大的海上力量,對於英國才會有備無患。丘吉爾這一戰略思想贏得了國會的讚許。1940年5月10日,丘吉爾期盼30多年的時刻終於到來了。英王授權丘吉爾出山組閣--他理所當然地成了戰時英國的首相。丘吉爾在這種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出任首相,因為他無所畏懼,敢於鬥爭,爭取美國,支援蘇聯,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二戰期間,丘吉爾不僅憑借其頑強的毅力率領英國軍民英勇奮戰,使一個小小的島國成為歐洲戰場上反法西斯的中流砥柱;而且也能借助深謀遠慮的政治信念,調動各方麵力量,在世界範圍內建立起反法西斯的廣泛戰線。

丘吉爾把美國作為一個主要發動對象,是有深刻意義的。長期以來,較為發達的美國一直奉行孤立主義政策,二戰初期仍采取隔岸觀火的態度。丘吉爾想方設法使美國人明白,戰火一定會燒到美國身上。力勸美國參戰的同時,丘吉爾也在竭力關注著另一個大國--蘇聯。

早在1939年,丘吉爾就已經看到,許多跡象表明,希特勒正在準備進攻蘇聯。1941年4月,丘吉爾通過駐蘇大使將這一信息傳遞給斯大林。

丘吉爾作為一名出色的戰略家和政治、軍事謀略家,胸懷全局,縱橫捭闔。為了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他使美國放棄了中立政策,又與蘇聯解除敵對關係,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結為同盟。1943年11月28日,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終於在德黑蘭舉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美、蘇三國首腦會談。正是這次著名的“三巨頭會談”加速了希特勒的滅亡命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結束奠定了基礎。

丘吉爾作為一名世界級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二戰中立下卓越功勳,並為戰後聯合國的成立做出了極大貢獻。他的業績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