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討價還價中的消費心理(1 / 1)

消費者作為交易中的買方,力圖“少花錢,多辦事”,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自然有著足夠的動力進行討價還價。仔細分析,其行為動機主要有兩點:

(1)為了獲取更多的“消費者剩餘。”

消費者為取得一種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與他取得該商品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因為是在一個競爭性的市場上,消費者在以往的購買行為中已經形成參考價格,比如商販們報出的統一價格往往具有合理性,這一價格也是消費者可以接受的。但許多顧客仍熱衷於討價還價,無非是出於對“消費者剩餘”的追求。

(2)討價還價的“衝抵效應”,這是消費者討價還價最主要的動力

“從南京到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相對於賣者而言,消費者處於信息不完全的不利狀態。以雞蛋為例,在農貿市場上,消費者隻能通過外表了解雞蛋的質量,且隻能比照以往的價格。而實際上外表一樣的雞蛋可能來自不同產地,有不同進貨渠道以及不同進價。另外,不排除以次充好、短斤缺兩等現象,這些使消費者感到隨時可能“挨宰”,隨時可能損害到自身的利益。但是,搜尋信息的成本太高,而且也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對於消費者來說,砍價無疑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

討價還價現象是否存在關鍵在於市場結構。其多發生於寡頭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而絕不會出現於壟斷市場和完全競爭市場。壟斷市場沒有給消費者討價還價的機會,完全競爭市場則無須消費者討價還價。但畢竟完全競爭市場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所以,盡管討價還價非常麻煩,但仍有許多消費者樂此不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地球村”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實現。經濟一體化加強了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國際貿易成為很多行業和企業的重頭戲。

作為總經理,尤其是已經開展了國際貿易業務的公司總經理,如果不懂點貿易經濟學,是很難在複雜多變的國際貿易中占到優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