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4章 讓座中的經濟學(1 / 1)

在北京的公交車上,越來越多的人不認同公交車上讓座這一做法。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讓座?這其中除了與道德有關聯,跟經濟學有關係麼?

經濟學包羅萬象,所以讓座也是個經濟學問題,“自覺讓座”的說法雖然不符合經濟學的語境,因為“自覺”需要建立在充分認知的基礎上,但信息的不對等卻是永恒的。

一輛公交車就好像是一個競爭性的產業,有座位的乘客屬於優質資源,乘客自身就是這個市場中的主體,越早進入這個“產業”的,當然也就越容易占到優質的資源(座位),但由於資源有限,便會帶來競爭性,我們不可能阻擋每位乘客都想做理性的經濟人,於是“讓座”這個道德行為當然有成本核算過程的,當車內比較擁擠時,讓座的成本相對來說就會變得很高,而在“大家都不讓座的市場規則下”,其潛在的道德收益就會變得更小。

乘車,它屬於一種消費行為,乘客用花錢消費的方式,購買了自己的乘車權,他就當然有不給別人讓座的權利,法律也並沒有規定必須有給他人讓座的義務——而當我們在“讓座”概念中回旋時,忘記了一點,正是因為公交車內座位的“資源不足”,所以坐著的乘客才被拉入道德命題中,而製度安排方麵的理念又被深深地折射在我們的價值判斷上。

市場經濟買賣的是商品,那麼愛情是商品麼?婚姻是交易麼?親情是商品嗎?友情是交易麼?如果情感是商品的話,那它是否與利益相等?在商品經濟時代,人間最淳樸的感情還要不要?對一個人來說,情感在生命中占多大的經濟利益?

隻有了解了情感經濟學,你才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