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生於寒門,受命求學(1 / 3)

★姐姐的死使他深受觸動

★族人傾全力送黃克誠入學

★衡陽求學大開眼界

★學潮開啟思想之窗

★確立共產主義目標

1902年10月1日,隨著一聲嬰兒的嘹亮啼哭,湖南省水興縣油麻坪下青村一個貧困而不知名的小山村將從此被曆史記憶。這個讓下青村寫入曆史的人物,就是新中國十大將排位第三的黃克誠將軍。

下青村,坐西麵東,背靠大山。這裏常年青山披翠,綠水環繞。山上長滿了合抱粗的樹木,兩條溪水——楊家江和沙子江,分別從村南村北潺潺流過。這本是一個美麗、寧靜的小村落,但給黃克誠將軍小時候留下的最深印象卻是“貧窮落後”、“雜亂不堪”。這是與黃克誠窮困、壓抑的家庭生活分不開的。對黃克誠而言,童年和少年時代貧窮而又苦澀,沒有多少輕鬆與快樂,留下的隻是沉重的記憶——社會的黑暗與不公、家庭的艱辛與不幸。

黃克誠一家六口,有父、母、姐、兄、弟。家中有三畝水田及少量旱地,另租種五畝水田。有住房六間,與另一戶農民合養一頭耕牛。收成好、人不害病、牲畜不死亡的情況下,一年勞動所得,勉強可以糊口:半年吃粗米,半年吃紅薯、雜糧。如果稍遇災害,就要借債。

黃克誠的父親名叫黃清主,母親姓鄧。父親安分守己,膽小怕事,在村子裏沒有多少地位,常常受人欺負,從來隻忍氣吞聲,不敢與人抗爭。但他還算勤勞,每天辛辛苦苦,勤勤懇懇,成年累月在生活的泥潭中艱難掙紮。農作之餘,他常常跑幾百裏到廣東樂昌縣坪石鎮挑鹽回來賣。往返一趟行程大約十天,除去開銷,好的時候能賺得塊把錢。全家就靠挑鹽賺到的一點錢和養一口豬供穿衣和買燈油等零用。母親是個體弱多病的農村婦女,加之纏了足,不能到田裏幫助做農活,隻能在家裏做針線,操持些家務。因受封建禮教影響極深,她十分相信命運,並把在娘家學到的一些封建禮教、迷信鬼神之類的故事講給黃克誠和他的兄弟姊妹們聽,教他們安分守己、循規蹈矩,尤其是不許冒犯神靈,以免受到報應和懲罰。不難看出,這個家是個典型的舊社會貧困農民家庭。

令人更為心酸的是,黃克誠的姐姐因承受不了病痛的折磨,年紀輕輕就上吊自殺了。這對幼年的黃克誠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刺激和打擊。

姐姐比他大10歲,自小得了“羊角風”。家裏無錢為她醫治,病情越拖越重,最後經常發病,一發作起來就倒在地上,口吐白沫,不省人事。但為生活所迫,她還要承擔田地裏的繁重農活。為了讓她在發病的時候能讓人知道,家裏就讓小克誠伴隨她在田裏勞動。在姐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她訂了婚。但姐姐心裏非常清楚,得了這種病,將來到了婆家,肯定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所以,她很悲觀,對命運和前途都不抱什麼希望。的確,對這個十來歲的女孩來說,無論是已經過去的生活,還是未來可以想到的生活,隻是重重的黑幕。她整天隻悶著頭幹活,極少言語,更不見有笑容。在小克誠六歲那年,正處花季的姐姐就有了輕生的念頭。有一次,姐姐偷偷上吊自殺,被人發現救了下來。姐姐心裏明白,自己活著僅是家裏的一個累贅。後來,她又找到了一個空,終於上吊自殺了。姐姐死後,父母沒有悲傷,反都感到鬆了一口氣。年幼的黃克誠心中充滿了疑惑。

小克誠剛滿五歲時就開始勞動了。父親雖然在外邊挨了打都不敢還手,在家裏卻是說一不二。生活的艱難和世道的險惡使他變得冷酷而嚴厲。他時常對家裏人發脾氣,對孩子們更是非打即罵,其中黃克誠挨的打最多。每天天不亮,黃克誠就要爬起來去拾糞,稍稍起晚了就要挨打。拾糞回來,父親要檢查,少了還要挨打。平時吃飯,掉了飯粒要挨打,吃紅薯時,挖掉一塊爛皮也要挨打。黃克誠到六歲時,每天除了拾糞以外,還要割草、砍柴和放牛。有時在外麵和別的孩子偷偷玩一會兒,割的草、砍的柴少了,回到家裏又要挨打。黃克誠年紀尚小,需要甚至渴望有足夠的睡眠,但並不能如願,常常幹活的時候也想打瞌睡。為滿足睡個好覺的渴望,黃克誠就想了個法子,在放牛的時候用一根長繩子把牛拴在腰上,讓牛自己走得遠點兒吃草,他就可以借機打會盹。不久,卻被父親發現了這一秘密,硬是吃了一頓飽打。

黃克誠從五歲到九歲,天天幹各種各樣的活又幾乎天天挨打,而九歲開始上私塾讀書後又挨先生的打。剛一開始讀書,很不習慣,有時一天甚至挨先生三次打:背書背不出來打頭,寫錯了字打手心,認錯了字打屁股。後來黃克誠的學習成績漸漸好了,才不大挨打了。

這就是黃克誠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它使黃克誠經受了磨煉,不怕吃苦,也受得住委屈,對黃克誠後來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其後,在六十餘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曆盡艱辛,屢遭坎坷,甚至蒙受極大冤屈,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磨難都挺過來了,這與自小經受痛苦的磨煉不無關係。

是的,生活在最不公平的時候,又意外地回饋一個公平,讓你在飽受風雨煎熬的時候,得到一顆堅強的心。

誰說經曆本身不是一種財富呢?

族人傾全力送黃克誠入學

下青村共有一百多戶人家,全村都姓“黃”。因族大人多,內部就有了明顯的支族親疏。黃克誠父親這一支是弱房,在族房裏做不了主,經常受到欺淩。在黃克誠九歲的時候,父親就和叔父等人商量,打算集體培養一個孩子讀書學文化,將來在寫狀子、祭文之類的時候不求人,也可以“硬氣”一些,少受點欺侮。於是,這一支族議定從祭田裏每房抽一擔穀作為學費(當時稱作“束修”),供一個孩子上私塾。經大家商量,黃克誠被確定為培養讀書的對象。自此,他有幸人私塾讀書,間或才參加一些農田勞動。

第一年,私塾先生教黃克誠讀《三字經》、《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黃克誠似乎還有點讀書稟賦,記性也相當好,又肯下功夫,學年結束時就已經讀到了《孟子》的《離婁章》。先生對黃克誠的學業大為褒獎,這使父親、伯叔們很高興。他們對自己的選擇感到自豪,似乎也看到了某種希望,更下定決心要讓黃克誠繼續讀下去。黃克誠於是連讀了五年書,除讀完“四書”之外,還讀了《幼學》、《鑒略》、《詩經》、《書經》、《左傳》等書,已小有所成了。

但黃克誠覺得聘請的這位私塾先生隻會教認字誦讀,不能講解字義和章句,所學的書盡管可以背誦如流,卻不能理解其中含義。黃克誠對這種讀書方法和讀書成果並不滿意,於是就向家裏提出換先生的主張。鑒於先生是幾房公請的,強房的人不答應更換,且那位先生態度又很蠻橫,不準黃克誠到別處就讀,並揚言如果黃克誠到別處就讀就要多給他一份“束修”。一見這種狀況,黃克誠的父親就打退堂鼓了,認為哪一方也得罪不起,隻得讓他停了學,在家參加農田勞動。黃克誠成天在田間勞動,一年下來,除掌犁、撒種還不熟練外,其他的農活全能幹了,頂了半個勞力,一天能割二三百斤草或從十五公裏外挑五六十斤煤炭回來。

黃克誠15歲時,那些曾資助他求學的長輩們覺得黃克誠學業半途而廢太可惜,又讓他到一個姓鄧的先生處讀書。這個鄧先生學問做得很好,隻是責任心不強,對授課並不認真負責,常常隻敷衍敷衍就下課了事。黃克誠在這裏呆了兩年,覺得沒有多大收獲,就通過堂伯父家的關係換到一個姓史的先生處繼續其學業。史先生是前清的秀才,寫得一手好字,對學生要求嚴格,責任心也很強。黃克誠在這裏紮紮實實地學習了兩年。史先生給黃克誠講解古文,教讀《了凡綱鑒》之類的經史書,還教黃克誠寫大字、作文章。黃克誠在史先生處就讀的兩年頗有些收獲,把以前所學略略地貫通了起來,也打下了比較好的文史知識基礎。

此期,中國大地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製度。五四運動的浪潮翻開了中國曆史新的一頁,馬克思主義逐漸為先進的中國人所掌握,全國各地的馬克思主義運動風起雲湧,蓬勃發展。雖然湖南是革命風潮發展比較早的地區,但由於黃克誠的家鄉地處湘南偏僻的丘陵地區,消息閉塞,風氣不開化,黃克誠此時的思想還遠遠落後於時代的發展。當時,中國社會曆史已經翻到“民國十年”了,黃克誠家鄉的人們對於君主、民主、總統、皇帝卻還分不清楚。而此時的黃克誠雖已讀了很多書,但思想並不比普通人先進多少。小時候受父母熏染的影響還在,思想偏於保守,對現狀沒有多少覺醒。隻是麵對鄉人普遍貧窮的生活狀況和悲慘命運,他常心存疑問:“為什麼人們過著這樣的窮困生活?人到底是為什麼活著?似這樣一年到頭受苦受累,勉強維持個半饑不飽的生活,豈不是活著就是受罪?受罪是為了求活,那麼,生活的意義究竟何在呢?”解決疑惑的辦法,有時能從曆史中得到啟示。黃克誠十分喜歡讀陶淵明和文天祥的詩,從那裏獲得了一種精神境界和力量,看淡個人名利,立誌做忠誠正直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