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待價而沽

杜如晦(586——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人,出身於世代為官家庭。祖父杜徽曾在隋時任懷州刺史,父親杜吒(zhā)曾任隋昌州長史。少年時代的杜如晦聰敏好學,尤喜好文史,他氣質英爽,以風流自命。隋大業年間,參加吏部人才選拔,吏部侍郎高孝基對他很是器重,認為他有應變之才,當為棟梁之用,但又暫時叫他俯就卑職,補任為淦(ɡàn)陽縣尉。

隋煬帝的殘酷統治,使民怨沸騰,各地紛紛揭竿而起,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如火如荼(tú):原形容軍容壯盛。現在形容氣勢旺盛或氣氛熱烈。。先是山東鄒平王薄,領導農民義軍殺富濟貧,攻占山東不少州縣。及後,起義烈火愈燒愈旺,到大業十二年(616)農民起義的隊伍已增加一百三十多支,參加人數有三四百萬之眾。全國有三支強大的起義隊伍:河南的瓦崗軍,竇建德的河北起義軍和杜伏威的江淮起義軍。杜如晦雖然很早就辭掉了淦陽縣尉的職務,不願為朝廷服務,但由於家世、經曆和所受的教育,使他不可能和農民起義軍走在一起。在動亂的時局中,他和房玄齡一樣,密切地注意著時局的變化。

隨著農民起義的擴大,隋朝統治階級內部也高舉起反隋的大旗,隋的統治已分崩離析,搖搖欲墜。大業十三年(617)太原留守李淵,在晉陽舉兵反隋。他率領其子李建成、李世民等向南方進發,由於甚得民心,加上策略得當,次子李世民英勇有謀,因而進軍神速,所向無敵,在十一月,就迅速占領了隋代的都城長安。

棄暗投明秦王心腹

李淵父子攻克長安後,杜如晦見大局已定,又深知李世民英勇有謀,廣結天下豪士,便隻身投靠了李世民。

李淵進入長安以後,把隋煬帝的嚴刑苛政全部廢棄,並與民約法十二條。除對拒不投降的陰世師等十餘人處死外,其餘一概不問。出於策略原因,按起兵時定下的方針,李氏政權立年僅十三歲的楊侑為天子,並尊逃往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不久,江都發生兵變,隋煬帝為其部下宇文化及所殺。李淵遂即迫使楊侑下了退位詔書,禪位於自己。李淵接帝位於太極殿,改隋義寧二年為唐武德元年,立李建成為皇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十九歲的李世民當上了尚書令、李淵父子達到了“化家為國”的目的。李世民拜杜如晦為秦王府兵曹參軍,執掌王府簿書、考課、儀衛等事務。

過了不久,杜如晦被調任陝州總管府長史。總管府是在邊塞之地設立的統率軍隊的機構,長史為總管府的次官。當時,秦王府的很多謀士勇將被調往外地任職,李世民對此非常憂慮。記室房玄齡對李世民說:“杜如晦聰明識達,如果打算經營四方,非此人莫可。”房玄齡對杜如晦的這一薦舉,使李世民非常興奮,他馬上奏請高祖,將杜如晦硬留下來,仍為秦王府屬官。從此,李世民把杜如晦視為心腹,常與他商議軍國大事。杜如晦成為李世民幕僚幕僚:古代帥幕府中參謀、書記等為幕僚,後泛指文武百官署中佐助人員(一般指有官職的)。集團的重要成員。

李淵雖然稱帝,但實際上隻掌握著關中和山西、巴蜀等一些地區,周圍都是割據勢力。如何消滅這些割據勢力,統一天下,是李氏王朝麵臨的重要問題。李淵父子經過商議,確定了鞏固關中,出兵西北,進而進占關東,收並江南,統一全國的方針政策。

李淵命李世民為右元帥,率軍征伐,杜如晦亦隨李世民轉戰南北。李氏集團采用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於武德元年(618)打敗了隴西割據勢力薛仁果,緊接著又鏟除了在涼州稱帝的李軌,鞏固了唐在長安以西的統治。武德三年(620)平定了盤踞晉北的劉武周。後來劉武周逃至突厥,為突厥所殺。當把關中周圍的割據勢力剿滅以後,李世民就決定出關東進,對盤踞在洛陽的王世充發起攻擊。王世充是李唐在關外最重要、又最難對付的對手。他原先是隋煬帝的鷹犬,曾任隋王朝的禮部尚書,用陰謀手段奪取實權,王世充後來自己當了皇帝,國號鄭。他利用李世民與劉武周作戰的機會,趁勢攻占了唐朝的大片土地。在李世民的大舉征討中,王世充手下的名將如羅士信、秦叔寶、程誌節等先後降唐,許多州縣的官吏,如淆(xiáo)、鄧、滎(yínɡ)、汴(biàn)、豫、顯等州相繼降唐。李世民對於歸降的官吏一般都以禮相待,這就使得更多的人,紛紛脫離王世充集團,出現了“河南郡縣相繼來降”的局麵。在李世民軍隊的進擊下,王世充連連敗退,洛陽被圍。在十分危急的情況下,王世充向農民起義軍竇建德求援。竇建德為隋末農民起義軍的著名領袖,李世民圍困王世充,使竇建德也感到震驚,他擔心一旦王世充被唐軍消滅,自己也會受到直接威脅,便親自前往洛陽支援王世充。竇軍來勢凶猛,唐軍決定調轉槍口先消滅援軍竇建德。於是,李世民指揮唐軍扼守武牢險隘,以待戰機。當竇建德軍隊饑倦、疲堪之時,李世民見時機已到,便突然發起攻擊,東涉汜水,猛衝猛殺,竇軍大潰,竇建德也受傷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