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興教興國,1912年,王寬等人在北平組織成立了“中國回教俱進會”,他並被推舉為副會長,後來任理事長。該會的宗旨之—就是“興教育、固團體、回漢親睦”,體現了各民族團結的思想,說明王寬等人所關心的不隻是回族自身的利益。俱進會章程中許多條文具體規定了俱進會的任務和活動內容,如:辦報刊、興學校、宣傳法政知識、移風易俗等,這與王寬開發民智,抗衡歐洲的初衷是一致的。他熱心參與和領導俱進會的活動,在呼和浩特時,還組織當地群眾創辦了分會,“中國回教俱進會”是中國穆斯林的第一個全國性組織。由於回族人民是“大分散、小集中”,遍布全國各地,很需要有這樣的組織,以利於自身的發展,因此俱進會的成立,也是王寬對民族的貢獻。
王寬排行第五,人稱“王五阿訇”,因為他知識淵博,精通經典,而且具有遠見卓識,愛國愛教,銳意進取,贏得人們稱頌。
在政治上,王寬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反對帝製,擁護共和。1912年,孫中山到北京,在“中國回教俱進會”(北京)會見王寬,談話非常投機,王寬深受啟發,思想比以前更為進步。辛亥革命後,甘肅原清廷提督回族出身的馬安良,受複辟勢力指使,興兵東犯,對抗革命。王寬電告馬安良:“共和成立,五族平等,信仰自由,無妨教典”,告訴他不應對抗革命,並進忠言“勿中奸人謠言之詭計”、“不為一姓盡愚忠”。王寬的正告和回漢人民的反對,迫使馬安良撤回兵馬。1916年,孫中山發動“護國運動”討伐複辟帝製的袁世凱,王寬派其弟子孫繩武赴廣東,支持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在曆史轉折的關頭,王寬順應時代潮流,堅定地站在革命勢力一邊,對一位宗教人士來說,也是十分可貴的。
1918年,已經70歲的王寬不顧年老,漫遊蒙古,一路勞頓,回京後哮喘不止,次年3月病逝。王寬一生為振興民族和國家而奮鬥不息的精神,可以其字來評價:浩然。(史作傑)
馬安禮——回族學者,著譯兩兼
馬安禮(生卒年不詳),字敬齋,號率真子,雲南省瀘西縣白水鄉巨木村人。據《中國回族大詞典》載:“他出生於書香世家,嘉慶癸酉科舉人。”曾任貴州省安隆鎮、開泰縣知事。1849年,馬德新遊學、朝覲回國,名震鄉裏,馬安禮即辭去官職,於1850年師從馬德新,學習阿拉伯語。1873年,馬安禮朝覲回國。1876——1877年,任法國駐華公使館的漢阿文譯員。後又任貴州開泰縣知縣,去世於任所,子孫全都落籍於該地區。
馬安禮自“幼習儒書,兼學天方經文”,在亂世中接受了比較係統的儒學教育,打下了較為紮實的古文基礎,而且一舉考取舉人,走上了仕途,令人刮目相看。到了1849年,馬德新朝覲、遊學歸來,聲名大震,“四方從學之徒,星列雲集,可謂盛矣”。他在臨安(今建水)回龍(今回隴)村、玉溪大營等地設賬講學。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中,馬安禮於1850年投身馬德新帳下,開始係統地學習伊斯蘭教經典。對於急需幫手的馬德新來說,馬安禮的到來,猶如雪中送炭,他厚實的漢文功底與馬德新活躍的伊斯蘭學術思想相結合,真可謂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舉人出身的馬安禮,他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過程與明清“回儒”四大家有所不同。王岱輿在青少年時代就接受的是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他說:“自予幼時,未習儒者之學。及乎成立,粗能識字,亦不過往來書記而已。至於壯盛,自慚庸鄙,始閱性理、史鑒之書,旁及百家諸子。”他長期居住淨覺寺中,從事著述。馬注受父親影響,自幼讀儒書,可惜命途多舛,父母雙亡,至16歲時中了秀才。兩年後,曾做過一個小官,但他又很快棄官,而步入教書生涯。30歲後,開始鑽研伊斯蘭教,後又幾經努力,終不被重用。劉智秉承父誌,幼承家學,誦習《古蘭經》,15歲起才研讀儒教經籍,後又閱讀各家經書,以光大“天方之學”為己任。馬德新自青少年時代起就一直接受的是經堂教育,到了40歲之後,才開始學習儒家文化,他說:“餘幼習吾教經典,不暇儒學,年過四十,方從事儒道,惜已晚矣!”
明清“回儒”大都以自己在青少年時期未能係統地接受漢文化教育為憾事,這是他們走向人生輝煌階段的理性思考,是發自肺腑的聲音。而馬安禮則不屬此例,他亦回亦儒,亦官亦民,處理問題較為靈活,他認為“天方經中所載聖行,因時製宜,常則守經,變則達權,絕非拘泥者流,而百無忌諱也”。這種思想說明他已經超越了一般宗教學者的心態,而走進了現實生活。
明清“回儒”中,大多數人在他們的學術生涯中都是身披苦寒孤軍奮戰的,正如劉智所言“生無同誌,業無同事,即族屬親友且以予不治生產為不祥”,在隻身奮鬥的情況下,他“自立稿,自謄清,自修自潤,而又不敢自是”。而馬德新則不然,他有千餘名弟子,其中著名的有馬聯元、馬開科和馬安禮等。他們相互影響,取長補短,實際上是一個集教學、科研一體化的學術團體。據統計,馬德新一生中譯著達40餘部,凡有年代可考者,均出自雲南回民起義期間的10餘年裏,他是繼劉智之後成果最為輝煌的學者,他還從事經堂教育,還參與政治、軍事鬥爭。在亂世裏,馬德新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大的創作量,能夠在如此寬廣的領域裏活動,以他為中心的學術團體功不可沒。截止馬德新出國,他已經47歲了,未見有著述問世,遊學8年,也未見有著述問世,他早期刊行的著作《四典要會》就是經弟子馬安禮修改、潤色後,於鹹豐九年(1859)問世的。而這一時間距馬德新回國已有10年之久,距馬安禮從師也有9年的時間了,應該說,這是弟子成長、師生磨合的一個正常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