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萍(1914.12—1993),山東樂陵人,原航空工業局局長。1936年8月棄學從軍,到西安參加張學良將軍倡建的學兵隊並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曆任中共東北軍工作委員會委員、軍官支部書記,中共東北軍51軍黨的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原局友軍工作部秘書、駐鄂西北代表。在東北軍工作期間,參加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參加了台兒莊與淮河戰役。受黨的委派,在國民黨軍隊中積極發展共產黨員,建立秘密支部,努力開展上層統戰工作。在中央統戰部友軍工作科任科員、科長;在中央機關總生產委員會任秘書,並被評為中央直屬機關甲等勞動模範。解放戰爭時期,曆任中共旅大地區黨委常委兼秘書長、宣傳部長,大連縣縣委書記兼縣長,旅大區黨委財經委員會委員,關東行署農業廳廳長。1949年春,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南下,任武漢警備區政治部秘書長,中南軍區保衛部副部長、部長。新中國成立後,王西萍投身新中國航空工業的創建與發展。1952年8月任第二機械工業部航空工業局第一副局長,分黨組書記,主持工作;1955年3月任航空工業局局長、第二機械工業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1963年調交通部工作。王西萍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1993年去世。

王西萍為奠定航空工業的基礎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第二機械工業部黨組的領導下,王西萍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一係列方針政策,團結局分黨組一班人,艱苦努力,提前完成了航空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實現了由修理走向製造並開始向自行設計過渡,為航空工業的早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王西萍任職期間,航空工業先後建成和基本建成一批企業和學校。其中有:國營第112廠(現中航工業沈飛)等6個主機廠,西安飛機附件製造廠(現中航工業慶安)、西安航空發動機附件廠(現中航工業西控)等18個機載設備廠,1個修理廠和1所航空專科學校、8所中等航空專業學校。

王西萍任航空工業局局長期間,航空工業完成了從修理到製造的過渡。按照國家批準的航空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1954 年初教 5 飛機及其發動機研製成功;1956 年9 月殲5 飛機及其發動機研製成功;1959 年超聲速殲擊機殲6 及其發動機試製成功;自行設計的殲教1 噴氣教練機及初教6 初級教練機也於1958 年相繼試飛成功;1958 年還開辟了戰術導彈的試製生產,為中國導彈事業的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

王西萍十分重視航空科研事業。1954 年12 月與航空工業局副局長段子俊赴蘇談判,在莫斯科與蘇聯航空設計院院長探討在中國建立航空科研機構問題。回國後又多次與蘇聯專家研究如何開展中國的航空科研建設。1955年5月,他主持航空工業局分黨組擴大會議,研究科研設計問題。提出在科學研究、生產和人才培養三條戰線同時展開的指導思想,並向二機部建議,抓緊建立航空科研機構,以改變我國科研落後的狀況。1956年5月,他在給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的《關於航空工業發展現狀與今後的任務》的報告中,進一步分析了科研設計落後於生產的嚴重矛盾,提出利用已有條件,立即開展工作的具體措施和意見。1955—1957 年,他主持建立了科研最急需的二機部6所(現中航工業航材院)、航空工藝與生產組織研究所(現中航工業製造所)和航空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現中航工業發展中心)。1956 年下半年開始,航空工業局先後在沈陽、南昌、南京及北京的航空工廠建立飛機、發動機、航空儀表和降落傘設計室。這些設計室後來都發展壯大為設計研究所。1958年前後,航空工業局分別在陝西、沈陽建立飛行試驗、空氣動力、飛機附件與航空電器的設計機構。同時在北京航空學院(簡稱北航)、南京航空學院(簡稱南航)建立航空科學研究室,一批工廠也建立產品設計室。到20世紀60年代初,航空工業共擁有科學研究所6個,產品設計研究所3個,廠、校屬設計研究所(室)19個,職工近萬名,科研設計人員數千人。在航空工業生產發展過程中,孕育出了科研設計機構的雛形,在中蘇關係破裂後為中國航空工業走上獨立自主發展道路提供了一定的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