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周(1915.2—1990.1),江西萍鄉人,國營第321 廠(後更名為國營第320廠,現江西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洪都)首任黨委書記兼廠長。1931年到北平讀高中,後進入清華大學機械工程係學習,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加入中華民族先鋒隊,先後任民族先鋒隊小隊長、大隊長、西郊區隊長,清華大學黨支部書記。1937年吳繼周進入長沙臨時大學文學院學習,1938年後任長沙市市委委員、區委書記,湘鄂贛特委宣傳部部長、中心縣委書記、特委代理書記。1941年起吳繼周先後進入延安馬列學院、中央黨校一部學習,並出席了中共七大。在東北工作期間,曆任中共沈陽市市委委員、沈陽市大東區區委書記,浦河總區區委書記,沈、鐵、撫聯合縣委書記兼縣保安團政治委員,中共安東省第三地委、第四地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遼東分局組織科科長、安東市委副書記。1949年隨軍南下,任江西省袁州行署專員兼中共袁州地委副書記。1951年7月任國營第321廠黨委書記兼廠長;1956年6月任南京航空學院(現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院長兼黨委書記;1978年任第三機械工業部黨組成員,1980年任第三機械工業部黨組成員、顧問,兼任南京航空學院黨委書記、院長。1983年當選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同年4月離休,1990年1月去世。

1951年4月,中央決定南京空軍第22廠移交航空工業局,後遷往南昌建新廠,廠址是原國民黨空軍第二飛機製造廠和航空研究院舊址。1951年7月,吳繼周調到工廠任廠黨委書記兼廠長。他和領導班子成員一起製定了第二期修建工程的主要任務:修複6個舊機棚,新建變電站和鍋爐房,修整飛機場並新建混凝土跑道和滑行道,為恢複生產創造條件;同時興建家屬宿舍72棟、單身宿舍8棟以及職工臨時食堂、浴室、子弟學校等其他零星工程,為職工提供基本安定的生活環境。

為了加強對第二期工程的領導,吳繼周和建廠委員會研究決定成立南昌市南郊工程處,由市建設局直接負責。在修建過程中,地方政府領導經常深入工地,對來自四麵八方的職工熱情慰問。吳繼周還率領廠臨時黨委經常對職工進行加強團結、艱苦創業和勤儉安家的教育,因而工地上大家齊心協力、團結戰鬥。從1951年10月動土起,到1952年第四季度初,第二期修建工程除機場跑道外大多數已經完成。11月,工廠成立“272工地指揮部”,專門負責機場跑道工程的建設。到1952年12月底,一條寬70米、長1521.7米的鋼筋混凝土跑道以及滑行道、停機坪等相應設施勝利竣工。

1951年9月初,航空工業局給工廠下達了1951年第四季度和1952年修理飛機的計劃指標,確定工廠主要承擔活塞式單發動機飛機的修理任務。空軍第一批待修理的8架雅克-18型飛機於9月21日進廠。吳繼周組織工廠一邊進行建設,一邊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開始修理飛機。到年底,共修好雅克-18型飛機38架,其中交付部隊19架。

1952年起,雅克-11型中級教練機、拉-9和拉-11型戰鬥機以及拉-9型戰鬥教練機等4種飛機也轉到工廠修理。這4 種飛機的機構、係統和機載設備比雅克-18要複雜得多。1952年以後,部隊送修的飛機損壞程度日趨嚴重。所以,除了修理的飛機型號增多之外,修理的內容範圍也隨之擴大。航空工業局針對這種情況,結合飛機工廠的發展方向,向工廠提出了“1952年起應開始研究及準備如何製造配件,以逐步走向全機製造”的要求。

工廠一方麵抓緊進行第二期修建工程,另一方麵在修理雅克-18飛機的同時,開始修理雅克-11和拉式飛機,並且有計劃地組織零部件的試製。到1952年底,工廠全年完成了148架飛機的修理任務,還試製成功了38項主要零部件。工廠邊建廠、邊生產,開始踏上從修理走向製造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