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祖冶(1919.11—1997.5),湖南邵陽人,航空材料研究所(現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簡稱中航工業航材院)第一任所長。1937年初中畢業,同年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學學習,參加抗日活動。1939年赴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0年在抗大政治部宣傳科工作,1942年調入陝甘寧邊區軍工局茶坊兵工廠從事生產管理。抗日戰爭勝利後,隨大軍進入東北,在黑龍江雞西和密山一帶建設軍工基地,任密山兵工廠副廠長。新中國成立後,奉調莫斯科任我國駐蘇聯大使館商務處技術代表。1951年航空工業局成立不久,回國任航空工業局計劃處處長,1955 年起,開始負責籌建航空材料研究所,1956年1月,任研究所所長。1978年調任第三機械工業部科技辦主任,1979年任第三機械工業部外事局局長,兼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總經理。1980年調任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科技局副局長。1982年12月離休,1997年5月去世。

魏祖冶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在總工程師錢誌道的指導下,克服種種困難,組織生產火藥、手榴彈供給前方,製造雷管和燃燒瓶,對付國民黨軍的坦克。他們還突破國民黨的封鎖,研製成功氯酸鉀,使邊區自己能生產火柴;用麻製成紙漿,造出鈔票紙。在解放戰爭時期,魏祖冶參加了東北解放區軍工基地建設,在戰爭環境裏和原材料缺乏的情況下,先後領導建造了雷管工廠、手榴彈製造工廠、化工廠,有力地支援了前線作戰。

1951年1月,航空工業局成立後,魏祖冶赴沈陽協助陳平副局長抓計劃處的工作,任計劃處處長。1955年春,航空工業局決定抽調魏祖冶負責籌建航空材料研究所,建設新中國第一個航空科研機構。1956年5月26日,航空材料研究所在北京東皇城根北京工業學院舊址成立。在領導研究所的23年中,魏祖冶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依靠專家榮科、範棠、劉多樸、顏鳴皋等,建立中國自己的航空材料體係,基本實現航空材料國產化;二是與黃若暾及廣大科研人員一起,不斷探索航空材料的科研規律。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1957年春天,航空材料研究所定址北京西北郊冷泉村原二機部四所舊址,但是航空材料的科研早在所址未定的情況下就開始了。魏祖冶和副所長榮科會同蘇聯專家首先抓了航空材料的國產化,在有關研究單位和工廠的密切配合下,仿製成功蘇聯ЭИ435(GH30)材料,接著又仿製成功高強度結構鋼30ХГСНА;結合我國資源,主抓了鐵鎳基變形高溫合金(GH140)的研製;組建了鋁合金、鑄造高溫合金、鍛造、焊接、防腐蝕、非金屬材料以及性能測試等研究室,開展了對仿製的蘇聯材料的複驗鑒定工作,形成了較完整的、綜合性很強的材料研究體製;拍板建立了我國航空鈦合金研究室,開創了材料研究的一片新天地。1957 年4 月,經與科學院、冶金部協商,成立了以榮科為召集人的高溫合金研究協調專業小組,重點突破高溫合金的國產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