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禦風(1915.5—1969.11),福建長汀人,中國航空附件研究所(2001年12月與金城集團有限公司合並為新的金城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金城)第一任所長。1928年8月,在福建省長汀縣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 年6 月,在紅軍第五軍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軍12軍戰士,紅軍5軍保衛局科員,朱德總司令的警衛員,參加過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圍剿戰鬥和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裏長征。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摩托化學校和新疆航空學校學習。解放戰爭時期,曆任東北航校機務處副隊長、指導員、機務主任。抗美援朝時期任空軍第三師機務主任,空軍第二軍工程部副部長、部長。1955年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1958年調廣州軍區,任軍區空軍工程部副部長、部長。1962年6月調到國防部航空研究院,任航空研究院第七研究所(現中航工業氣動院)所長,1963年3月任中國航空附件研究所所長,1965年6月任航空情報研究所(現中航工業發展中心)所長。1969 年11月因病去世。1980年1月經總政治部批準為革命烈士。

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航空附件專業經過艱苦努力,已經走上了從簡單的修理到獨立完成仿製、複製任務的曆程。1961年上半年,蘇聯突然撤走專家,給初建的航空工業帶來極大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中央軍委發出“迅速建立一個科研生產、加工試製、地麵試驗、上天試飛的一整套航空事業體係”的指示,決定於1961年6月正式成立國防部航空研究院,下設10個研究所,其中之一是飛機附件及地麵設備設計研究所,即航空附件研究所的前身。1963年3月,陳禦風調到洛陽,成為航空附件研究所第一任所長。

初創的航空附件研究所,接收了洛陽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坦克學校的房產,暫時成為棲身之地。陳禦風和他的戰友們麵對的是一窮二白的攤子,基建(對舊營房的改建適應科研生產的需要)、人員培訓、科研成為他們麵臨的最棘手的三大課題。善於從事開創性工作的陳禦風,提出了“邊科研、邊建設,由小到大,慢中求快,因陋就簡,今明結合,逐步健全”的目標。

1963—1965年,在占地麵積23公頃[1]的廠區內,陳禦風組織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和擴建26項工程,完成了科研辦公室、行政辦公室、工藝車間、試製車間、鑄造廠、鍛造廠的建設以及宿舍、鍋爐房等大量配套設施的建設,共計55791 米2 的基建任務,保證了科研設計、試製按時開展工作,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在大量基建任務中,陳禦風不顧身體多病,堅持和大家一起參加繁重的體力勞動,“白天搞基建、晚上搞科研”,為初創的研究所可謂殫精竭慮。

建所初期,因為人員奇缺,開始大量接收大中專畢業生和部隊轉業軍人。對這些新職工的培訓,使他們盡快掌握設計、工藝、加工、裝配、試驗、裝機、維護等實踐知識,也是當時的重中之重。陳禦風要求每屆新學員必須先培訓後工作。首屆新學員來的時候,無廠房設備、無圖樣資料、無產品實物,也無生活住宿的地方,可謂一窮二白。陳禦風主持製訂了新學員的培訓規劃,從西安來的6 位軍工技術骨幹承擔了培訓重任。新學員分成4部分,分別到西安、新鄉、興平的廠所進行培訓,後來又利用工廠條件繼續在廠進行培訓。除此之外,他還利用原來的關係請三機部和空軍協助進行培訓,1963 年11 月,全所抽調了40 名新學員,分兩批到空軍部隊的飛行師實習培訓2個月,學員們從中掌握了良好的基本功,非常有利於科研與生產的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