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靖州盛產楊梅,有人把它比作是湘西的“楊梅之鄉”。靖州十幾個鄉,鄉鄉產楊梅,尤以木桐的烏梅最有名。木桐的烏梅,不僅個大、核小,色如紫玉,而且肉質豐腴,味道酸甜可口,二、三十粒便足有半公斤。回家用清水洗了,一吃,那味道既鮮甜又可口,吃後還想再吃。烏梅既然這麼令人喜歡,因而也就成了市場上的暢銷貨,往往剛一上市,就被人們一搶而空。作為故鄉人,每當目睹這一歡快的場麵,心裏常湧出一股說不出的歡喜勁兒,便動了回故鄉看看的念頭。
碰巧,己卯孟夏,一位在那兒當鄉長的同學來信說:“今年的楊梅豐收在望,你快回來看看吧。”聽到故鄉這一喜訊,我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情,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便踏上了思念的故土。
趕到鄉政府,不巧我那位同學沒在家,說是上縣裏開會去了。我好生失望,正要打道回府,鄉政府的女秘書,一位二十來歲的姑娘挽留了我,並自告奮勇地願給我領路,到木桐去看看。遇上這麼熱心腸的姑娘,我自然十分高興,路上問她為何這般熱情,隻見她嫣然一笑,說道:“你是故鄉人,也是故鄉客,誰叫我們是老鄉哩!”
好個風趣的姑娘,我不禁也笑起來。仔細地打量起她來,隻見姑娘身材修長,皮膚白皙,一雙烏黑的杏眼兒嵌在俏麗的圓臉上,顯得楚楚動人。於是,我問她是哪裏人,她稍稍一沉默,便告訴我:“她家住在木桐。”
“這麼說,你一定知道木桐楊梅比它處楊梅甜的秘密吧?”
她一聽,“撲哧”一聲大笑起來,也許是笑我這個故鄉人連這個都不知曉。等笑了個夠,她才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明末清初,明朝三海關守將吳三桂叛國投敵,勾結清軍在三海關大敗闖王李自成的農民軍後,擄驚中原,引兵南下,一路追擊大順軍餘部。一天,他領兵竄到偏僻的木桐,正走得人困馬饑,猛然望見南山坡上,一片鮮紅耀眼,他連忙命人去查看。回報說:“是一片熟透了的楊梅”。吳三桂大喜,趕急命士兵們上山摘梅充饑。他吃了一顆,隻酸得齜牙咧嘴,他本患齲齒,經過酸梅刺激,心裏十分難受,一怒之下,把木桐的楊梅樹砍了個精光,然後拔營而去。
第二年春天,木桐來了一位衣衫襤褸的鶴發老翁,他選好幾株楊梅樹墩,用利斧一剖兩開,將帶來的梅枝插入,然後用泥土堆好,夯緊。那插入的梅枝長得飛快,結出的楊梅黑裏透紅,又鮮又亮,酸裏帶甜,十分好吃。於是,當地的山民們紛紛仿效,不到幾年工夫,木桐又是楊梅樹枝滿山嶺了……
我一路走著,一路聽著,不覺到了木桐的村沿。果真遠遠地瞧見那片楊梅的海洋了,遠遠地鮮紅一片……走近一看,在那綠得發黑的葉腋間,楊梅星星點點地綴在枝頭,鮮紅耀眼。楊梅樹下,忙碌著一群姑娘們,有背背簍的,有挑籮筐的,也有挽竹籃的,瞧見我們,都紛紛跑過來打招呼。有幾個大膽的姑娘更是湊在一塊,在一旁議論開了:
“哎,你們快看,小夥子真帥,濃眉、大眼,還是個國字臉。嘻嘻,哪兒來的?不曉得阿桔姐怎麼認得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