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被害人杜魯門一暗殺未遂(3)(1 / 3)

美國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的這兩顆原子彈,是自從原子彈問世以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實戰中運用這種毀滅性殺人武器,而杜魯門則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批準使用原子彈的人。可以說,是他點燃了地獄之火,讓人類看到了一種走向自我毀滅的方式。

五杜魯門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遭到徹底慘敗,而英、法兩國也在戰爭中大傷元氣,力量遭到嚴重削弱,隻有美國因本土遠離戰場,且參戰時間又晚,在戰爭中大發橫財,其經濟、軍事實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中首屈一指的“金元帝國”。

與此同時,蘇聯的政治、軍事力量也迅速增長,東歐各國和亞洲一些國家紛紛建立了由共產黨或工人黨領導的人民政權,形成了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美國要稱霸世界,蘇聯成為最大的障礙。因此,杜魯門意識到美國和蘇聯不再存在共同的敵人和利益,在政策方針上明顯出現了與蘇聯抗衡的傾向。

1947年2月21日,英國照會美國國務院,聲稱由於國內經濟困難,3月31日以後英國將無法再給希臘和土耳其以經濟和軍事援助,希望美國繼續給予援助。3月21日,杜魯門在致國會關於援助希臘和土耳其的谘文中,提出了以“遏製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指導思想的意見。這個谘文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在這篇谘文中,杜魯門說明了援助希臘、土耳其的直接原因是美國要接替英國填補地中海的真空,進而指出任何國家的人民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都危害著國際和平的基礎和美國的安全。他宣稱全世界已經分為兩個敵對的營壘,一邊是極權政體,一邊是自由國家,每個國家都麵臨著這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選擇。美國要承擔起領導自由世界抗拒共產主義的使命,充當世界憲兵的角色。

杜魯門主義是戰後美國對外政策的重大轉折點。標誌著美蘇兩國由戰時的盟國變為戰後的對手,也標誌著美國政府第一次宣布將“冷戰”作為國策。從此以後,美國政府開始對各國事務橫加幹涉。

而發生在1950年布萊爾大廈前的那起刺殺事件,也正是杜魯門主義下的那些“橫加幹涉”中的其中一個連鎖反應罷了。

在1947年6月,杜魯門政府又拋出了“歐洲複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這是杜魯門主義的繼續和延伸。根據這一計劃,美國將在1948年到1952年間向西歐等10多個國家提供上百億美元的援助,用於歐洲經濟的恢複。當然,這種“援助”並非無條件的,它利用西歐經濟困難,迫使受援國家接受購買美國商品,保證美國在西歐的私人投資和開發資源等條件。掌握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就等於掌握了這個國家生存的命脈。這一點杜魯門心知肚明。所以,盡管馬歇爾計劃麵臨著國會巨大的反對聲,他還是極力推行了下去。他覺得歐洲勢力的擴張必然能夠打擊蘇聯擴張的勢頭,在與蘇聯的對峙中占盡先機。

出於爭霸世界、抗衡蘇聯的需要,杜魯門政府在亞洲也與蘇聯展開了對抗。美國支持蔣介石挑起中國內戰,並出兵朝鮮發動了侵朝戰爭。

在中國,美國出動飛機、軍艦幫助蔣介石調兵搶占大城市和戰略要地,搶奪抗戰勝利果實,並把國民黨軍隊從西南大後方運送到了進攻解放軍區的最前線。據統計,從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不到一年的時間,美國就為國民黨軍隊裝備了50個師,並運送了54萬人到前線。美國海軍陸戰隊還在秦皇島、青島等地登陸,到1946年底,駐華美軍已經達到了11.3萬人。除此之外,杜魯門政府固然是“小人物”,但對“大人物”們,杜魯門從不手軟。在朝鮮戰爭中,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公開發表對杜魯門戰爭政策的不滿,被他一怒解職。

又在經濟上給了國民黨政府很大的援助。據統計,自從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府以贈予或借貸的方式給國民黨的援助總數,超過了20億美元。

新中國成立以後,杜魯門政府對社會主義新中國采取敵視、封鎖的態度,拒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千方百計阻撓中國在聯合國取得合法席位。1950年,杜魯門又派出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用武力阻撓中國統一,把台灣作為他稱霸亞洲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