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核衰變規律
核衰變是原子核趨於穩定狀態的過程。不穩定的核素自發地進行衰變,同時發出各種射線,衰變的種類雖不同,但都遵守共同的基本規律。
一、衰變規律
任何一種放射性核素,雖然所有的核都會發生衰變,但它們並不同時進行,而是有先有後。對於某一個核來說,我們無法預先知道它在什麼時候衰變,不過對由大量原子核所組成的放射性樣品的整體來說,它們的衰變卻服從統計的規律。
假設某種放射性核素含有原子,由於它不斷衰變,母體核素的數量不斷減少,若在時間間隔內衰變掉的母核數,實驗證明,與當時存在的母核數斤和時間間隔。
第四節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各種射線照射到物質上時,會引起物興的某些反應,射線本身的能量和數量也有所改變。射線與物質間相互作用的過程有以下三種類型。
―、帶電粒子與物質的作用帶電粒子與0質的相互作用主要有電離和激發、散射、軔致輻射等。帶電粒子化。
通過物質對;能暈不斷地損耗,其速度逐漸減慢。損失的能量主要用來使物質的原子電離和激發。帶電粒子與物質原子中的電子發生靜電作用,使電子脫離原子而形成一對離子,這種過程稱為電離。電離本領的大小由帶電粒子所帶的電量、速度和物質的密度而定。當原子中的電子得到的能量不足以使它脫離原子時,電子可以從低能級躍遷到較高的能級,從而使原子激發。帶電粒子通過物質時,會受到物質原子核電場的作用而改變進行的方向,這種現象稱為散射。粒子較粒子質量小,散射作用十分顯著。高速帶電粒子通過物質時,受到物質原子核電場的作用,速度突然變小,損失的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出來,這種輻射稱為軔致輻射,它實質上就是X射線。帶電粒子流通過物質時,由於電離、激發、散射等作用的結果,使沿入射方向的粒子流的數量越來越少,我們說粒子被物質吸收了。
二、光子與物質的作用
射線和X射線都是光子流,它們與物質的作用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光電效應:
當能量不大的光子與物質原子作用時,可以把光子的全部能量交給原子的一個內層電子,使電子脫離原子的束縛成為自由電子,同時光子本身被吸收,這就是光電效應。內層電子放出後,較外層電子填補其空位,同時放出標識X射線。
光子和物質原子的較外層電子作用時,光子可以把自身的部分能量傳給電子,使電子脫離原子,因而形成一對離子。這時光子行進的方向改變,這種過程即康普頓效應或康普頓散射散射光子的能量比入射時為小。
2.電子對的生成:
當能量大於兩個電子的靜止質量的光子接近一個原子核時,可能在核電場的作用下轉化成一對正負電子,同時光子消失,這一過程稱為電子對的生成。光子能量轉化為正負電子的靜止質量和動能。
三、中子與物質的作用
中子不帶電,它在物質中不像帶電粒子那樣直接引起電離而損失能量,因此能貫穿很厚的物質。中子與物質的作用方式與它的速度有關。快中子具有很大的貫穿本領。由於不帶電,容易接近原子核,與原子核碰撞時,將能量傳遞給核,使核反衝,中子被散射且能量減小。反衝核在物質中運動時,可使原子電離。一般說來,當中子與質量和它相近的原子核碰撞時,損失的能量較多。因此中子射線容易被含氫量多的物質所吸收。慢中子和熱中子通過物質對,易為物質的原子核捕獲,引起各種核反應。核反應發生的射線都有電離能力,可導致組織的電離。
第五節射線的生物效應
射線對生物體的作用最基本的是對細胞的作用。當射線照射在細胞上時,能使細胞內蛋白質分子發生電離,從而產生種種生化反應。電離作用是導致生物效應的主要因素。
―、射線的原發作用
射線直接作用於機體組織的蛋白質、核蛋白、染色體及酶等生物大分子,使其直接產生電離、激發或化學鍵斷裂,使這些生物大分子的正常生理功能遭到破壞。但這隻是整個原發作用中的一個次要環節。實驗表明,射線的生物效應是由射線衝擊機體內的水分子,使水分子電離和激發後,產生大量的高化學活性和高毒性的自由基和過氧化物,間接地使細胞生物大分子損傷而造成。水分子的電離和激發所產生的自由基,化學性質極活潑,可繼續相互作用或與其它水分子作用而產生。上述水的原發輻射分解產物是正常機體內不存在的、具有很強的氧化活性、對生物組織有高度毒性的物質,可導致生物大分子的損傷和一係列的生理和生化的紊亂。
二、射線的繼發作用
在原發作用的基礎上,可引起機體蛋白質、核蛋白、脂肪、脂蛋白以及酶等生物大分子的損傷,其中以核酸、染色體、酶的損傷影響深遠。
如可引起脫氧核糖核酸
分子變性、解聚和分子交聯等碑壞作用,可使染色體發生畸變、基因移位或脫失而致細胞核分裂抑製、細胞繁殖周期延長、產生病理性核分裂或形成巨型細胞等。還可使酶失去活性,酶係統的障礙必然進一步引起廣泛的組織細胞的生化、生理和形態的改變。
射線生物效應的臨床表現,是由於上述原發作用和隨之產生的組織細胞生化代謝、生理功能和形態的改變所引起的結果。如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治療疾病時,病變組織受照射的結果,使其遭到破壞而在臨床上出現病情的緩解或痊愈。如正常人接受一次大劑量全身輻射或長期小劑量慢性輻射,可出現輻射損傷的症狀和體征。此外,在機體受到相當劑量輻射後,雖不立即出現臨床症狀,但多年後可出現某些障礙,即遠期生物效應。
第六節放射性同位素在醫學中的應用
一、診斷上的應用
放射性同位素和與它同名的穩定核素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它們在生物體內的吸收、分布和代謝情況都是一樣的。如果研究某一元素在機體中的情況,隻要在這種元素中摻入少量該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借助它們發出的具有貫穿能力的射線,很容易在體外探查到它們的蹤跡。這種方法稱為示蹤原子法。被引入的放射性同位素叫做標記原子或示蹤原子。1926年布盧姆加特首先把示蹤原子法應用於臨床。他把幾個毫居裏的注入人的肘前靜脈,在另一肘處測定放射性物質到達所需的時間,從而測出了臂的循環時間。
放射診斷的原理是給予人體(口服、注射或吸人等方式)某些適當的標記藥物,通過用各種探測儀器測定此藥在人體內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情況,從而決定人體器官的組織形態、功能是否正常,達到診斷的目的。示蹤診斷在臨床上的應用主要是髒器功能檢查和器官顯影兩個方麵。
人體的甲狀腺功能與碘的吸收代謝有密切的關係,碘的吸收過程能很準確地反映甲狀腺的功能。令正常人口服放射性,經一定時間(如2、3、6、24小時)測定甲狀腺部位的放射性活度,同時也測定另一的參照源的放射性活度,即可算出正常人在不同時間甲狀腺的吸碘率。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患者的吸碘率比正常人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