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廬奇秀甲天下。自古以來,廬山就以它雄奇挺秀的山峰,瞬息萬變的雲海,飛流直下的泉瀑以及盛夏如春的涼爽氣候,成為著名的風景區和避暑勝地。曆代文人多到此遊曆,留下一個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去仙人洞,途間就有花徑公園、天橋、錦繡穀等。據資料記載,816年,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被貶江州(今九江),為排悶遣憂,曾登廬山花徑遊覽。時值暮春四月,山下桃花已謝,而這裏卻桃花盛開,白居易深有感懷,遂吟詩一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山來。”故有白司馬花徑之稱。園內亭榭臨湖而立,碧波含情,風景絕佳。步出公園,穿過天橋,拾級而上,於最高處俯瞰錦繡穀,但見穀中雲霧蒸騰,壁峭峰壑,如堆如砌。有的像雄獅長嘯,猛虎躍澗,有的若捷猿攀登、仙翁盤坐。在錦繡穀蒼岩翠壁下,一洞石開,這就是仙人洞。“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這是毛澤東寫廬山仙人洞的名句。舉目四顧,洞高深約三丈,幽深處有清泉滴落,稱“一滴泉”。泉邊洞壁鐫有“洞天玉液”和“石洞流甘露,仙崖樂最真”等詩句。洞中央一石雕“純陽殿”,內有呂洞賓石像。傳說“八仙”中的劍仙呂洞賓就是在這裏修道成仙的。
中國最早的書院——白鹿洞書院,位於廬山東南山麓的五老峰下,它是唐朝李渤讀書隱居處。傳說李渤曾養一隻白鹿。此鹿能通人性,李渤欲購買書墨筆硯,隻要將袋子與錢係在鹿角上,白鹿即能來到城裏,如數購回。因此人稱此鹿為白鹿先生。這裏四山回合,似一天然山洞,故稱白鹿洞。到了南唐升元時期(公元937—942年),這裏正式建為“廬山國學”,不少名土來此講學。及至宋初,白鹿洞擴大為書院,與“睢陽”、“石鼓”、“嶽麓”並稱為天下四大書院。朱程理學的創始人朱熹、陸象山、王陽明等都在此久居講學。白鹿洞書院成為他們宣揚理學的重要場所。
白鹿洞書院原有古式建築360多間,殿宇書堂、樓台亭榭、蓮池小橋及牌額石坊錯落有致,布局得當。這裏勝跡如林、古木參天、景色靜謐優美。1988年被中國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廬山還是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山上寺廟多達三百多處,其中有最著名的佛教建築東林寺。東林寺位於廬山西麓,建於東晉元九年(384年),為廬山曆史悠久的寺廟之一。寺內有神運寶殿、三笑堂、念佛堂、聰明泉、六朝鬆等古跡。此外,還有李白、白居易、陸遊、嶽飛等名人的碑刻。蘇東坡《題西林壁》名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即在東林寺不遠的西林寺寫成的,可惜西林寺早名存實亡了。
廬山瀑布為中外聞名的景觀。順路西南行進,到達秀峰,秀峰由香爐、雙劍、文殊、鶴鳴、伏雲、行龜諸峰環抱,玲瓏挺拔。向西仰望,瀑布傾斜而下,發出雷鳴般的吼聲。李白《望廬山瀑布》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在這裏詠成的。
廬山勝境多,有峰秀、瀑秀、峽秀、譚秀的“秀峰”;有流沫飛珠,如煙如雨,奔騰瀉地的“三疊泉”;有壁立千仞,下臨絕壑的“龍首崖”;有拔地而起,雲霧變幻的“五老峰”;有鬆濤陣陣,樹影搖曳的“月照鬆林”;還有大天池、小天池、望江亭、蓮花穀、三寶樹、含鄱口、玉簾泉等,滿山皆景。那神采,那神韻,那千姿百態,特別是那淡淡流動的霧靄所展示的含蓄的意境,都會給人以無限的神往和美的享受。
廬山,一曲美妙的樂章!
廬山會議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和8月2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廬山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中共八屆八中全會。出席會議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員,各省、市、自治區第一書記,中央和國家機關的有關負責人。會議原定的議題是總結1958年以來的經驗教訓,討論今後的經濟工作任務。
仙天瓊閣——武當山
在中國古代武術之中,與少林功夫齊名的便是武當派。而武當派的拳腳劍術,就出在道教名山武當山。然而武當山的名氣,並不僅僅在於它的武術,還在於它確是一處名山寶刹。
武當山曆史悠久,多名勝古跡。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九泉、八宮、二觀等是名譽天下的風景名勝。天柱峰為七十二峰之首,登上主峰,一覽無餘。唐太宗貞觀年間即在靈應峰建立了五龍祠。到了宋代、元代,建築規模不斷擴大。明永樂十年(1412年),有30萬民夫在此大興土木,建成有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三十九橋、十二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各種神像、法器、經籍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曆史價值。
天柱峰頂端的金殿(金頂),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為銅鑄鎏金,仿木構建築。殿體分件鑄造,結構嚴謹,曆經500餘年風吹雨淋,至今仍金碧絢麗,是我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天柱峰山腰,紫禁城南天門下的太和宮,建於明永樂十四年,殿內有武當山最大的銅鍾。
武當山五龍宮左側的華陽岩,是一座峭壁間的天然岩洞。內建有石殿一座,供有石雕真武帝君座像一尊,麵部豐潤,氣宇軒昂。建築及造像突出元代風格。殿之兩側有元代石碑3座。
五龍宮始建於唐代,是武當山最古的建築,現大部被毀,僅存宮門、水火二將的塑像、真武銅像、碑亭、泉池等,還有大量明代碑刻。周圍林木茂盛,澗水潺潺,環境清靜幽雅。
南岩是武當山三十六岩中風景最美的一岩。明代在此營建殿宇640餘間,清末被毀。現在僅存元代建的石殿、明代的碑亭及其他若幹大殿。另外,武當山的天乙正真慶宮、太子宮、紫霄宮、玉虛岩、磨針井等名勝也引人入勝。
傳說古時淨樂國王太子真武15歲時就進武當修道,曾因意誌不堅想下山歸家,路見一老婦在井邊磨鐵杵,就問她磨什麼?老婦說:“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太子頓悟其道,立即返身入山修道,終於得道升天,成為道教的真武大帝。以後,武當山就成為道教名山,漢、晉、唐、宋、元、明各代均有著名道家上山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