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馬駿,又名馬天安,字●7泉,號準台。回族。1895年生於吉林寧安縣(今屬黑龍江省)。幼讀私塾。1912年入吉林第一中學。1915年考入天津南開學校。五四運動中同周恩來成為天津學生愛國運動的領導人。1919年9月,與周恩來等發起成立天津"覺悟社",同年11月赴上海參加全國各界聯合會,當選為駐滬常務理事。1920年1月在天津被捕,7月被釋放,同年冬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2月,受黨的派遣到東北發展黨的組織,成為中共東北地區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1925年10月被黨派赴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秋奉命秘密回國,擔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組織部長。同年12月3日被捕入獄。1928年2月15日,在北京慷慨就義。

回族人民的驕子

1895年9月12日,居住在原吉林省寧安縣城寧古塔(今屬黑龍江省)的回族農民馬喜貴家中充滿了喜氣,就像他的名字所希祈的一樣,喜得貴子。這是妻子為他生下的第二個兒子,取名馬駿。馬駿的父親雖一字不識,卻是個很有辦事能力的人,他自己辦起了火磨坊(機器米麵廠)。清末民初,他又在寧古塔二百多戶回民中,領頭辦起了清真兩級學校。由於馬喜貴經營有方,到了馬駿懂事的時候,家境已經比較富裕。馬駿有一兄一弟和三個妹妹。同胞六人中,數馬駿最為聰明、活潑、可愛。馬喜貴決心培養一個能繼承家業的孩子,因此,便送他最疼愛的次子馬駿上學讀書。

馬駿八歲時入私塾讀書,稍長入清真兩級學校。在學校馬駿功課極好,他聰穎好學,且有很強的表達能力,老師和同學們都非常喜愛他。少年時代的馬駿是個樂於助人的好孩子,他的家鄉寧安靠近中東路,離海參崴不遠,所以,寧安常有俄國人出入。好學的馬駿從小就學會了說俄語。他經常利用課餘時間送不會俄語的鄉親們去搭乘俄人管理的火車,鄉親們都很感激這個會說洋話的小小少年。由於他經常出沒在鐵路沿線,因此較早地接觸了工人階級,他又從自身的家世和鄉親們的貧困景況中,看到了農民的不幸。東北軍閥的為非作歹和帝國主義的殘暴橫行,在少年馬駿幼小的心靈中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小馬駿已表現出了對現實的明顯不滿。針對當時旗務學堂隻收滿族子弟入學,他主張清真兩極學校打破民族界限,不隻招回族還應招收漢族等各族子弟入學,他認為中國各民族應該是平等的,各民族的子弟都應該有平等入學的權利。

1912年,十七歲的馬駿去省城入吉林第一中學讀書。第二年,他便在家鄉寧安參加並領導了有名的抵製日貨鬥爭。馬駿身上所具有的講演天才和組織才能,在這場鬥爭中表現了出來,給家鄉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15年,二十歲的馬駿考入天津南開中學高中部。在南開中學,他認識了同是南開中學學生的周恩來,他們一起參加學生愛國運動,同成為全校學生領袖,共同的誌趣使他們在日後不僅是同學、朋友,而且是戰友。

馬駿剛入南開中學時,正值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政府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袁世凱的賣國罪行,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慨。國難當頭,馬駿和周恩來等同學奮起抗爭,成為南開中學學生運動的中堅力量。馬駿兩任校演說會、學生討論會及自治勵學會會長,並擔任過義熟服務團總董事兼教育長。在南開中學,大家對他的評價是:"君性慷慨磊落,口才便捷"。馬駿給南開的老師和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假期回鄉,他積極宣傳反帝愛國思想,反對"二十一條"。在家鄉的清真兩級學校、清真寺等處,他召集鄉親們,給大家宣講"二十一條"的侵略實質,揭露北洋政府賣國求榮的罪行,號召民眾起來進行鬥爭。在家鄉的街頭巷尾,他領著學生高唱《勿忘國恥歌》。他還針對袁世凱複辟帝製的反動行徑,導演了新劇《一念差》,該劇諷刺了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受到了寧安人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