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刺史有心而敬老 太傅無意卻惠儒(3)(1 / 3)

聽了奴仆的報告,刺史大人也就有些信了。見奴仆渾身嚇得如篩糠一般,胯下的尿水直流,刺史大人有些同情,又有些好笑,本想大斥“混賬東西,怎敢擋駕?”卻終於沒有罵出,而是大手一揮,上轎打道回府了。

進了府門,刺史大人頭也不敢抬,伏地就大拜起來。

“下官不知馬公馬大人駕到,有失遠迎,乞望恕罪。”

“大人請起,馬公剛剛入廁去了。”

見馬公不在,刺史乃起身與眾侍從相見,卻不敢落座。這時馬公入廁歸來,一身便服,雖年過六旬,卻滿麵春風,身材魁梧,步履穩健。馬公見了吳刺史,未等吳刺史開言,倒先賠了不是:“老夫一時興起,想來看看,據說給大人無故添了諸多的麻煩,真是不好意思。”

“哪裏,哪裏,馬公過獎了,客氣了。”

語畢,刺史大人就要下跪,大禮相見。馬公眼快,上前一步就把吳刺史攙了起來道:“老夫便服相見,不宜大禮。”

吳刺史見狀,也就罷了。

上了茶,閑聊了一陣,吳刺史吩咐下屬,為馬公接風洗塵,大辦筵席,五品以上大員作陪。一切準備就緒,馬公卻執意不肯。群僚等了良久,卻遲遲不見馬公與吳刺史入席,有些怪了。原來馬公隻是讓吳刺史作陪,就在府上用了便餐。群僚用了豐盛的筵席,卻大大地怪罪吳刺史,認為他改了主意,有意不讓他們參見馬公。吳刺史背了黑鍋,全亂套了。用了餐,穿了官服,按官場規矩見了禮,吳刺史作了工作彙報。彙報得有頭有緒的,得到了馬公的首肯,把吳充喜得不亦樂乎。

馬公已退居二線,無意於當朝政治。刺史大人的彙報雖然得到了馬公的首肯,卻並沒有引起他多大的興趣。吳充介紹了賈誼故宅及嶽麓山等長沙名勝以後,倒讓馬公激動得思潮翻滾。賈誼是西漢名臣,而且是一代名儒,馬燧年幼時就非常崇拜,今已到了長沙,豈有不憑吊故宅之理?聽說當朝詩聖杜甫亦到過此地,登過嶽麓山,於是更是神往。第二天,馬公趕了個早起,依舊便裝微服,隻帶了二三個侍從,竟沒有驚動吳充就朝嶽麓山走來了。

秋天,江南的早晨涼風習習,輕風拂麵,很是灑脫。他們沿著當年杜甫走過的道路,一路踏著石級而上。輕風徐來,流水潺潺,細數遊魚,靜聽鳥音,有登仙境之感。登上山腰,見寺廟林立,道觀突兀,有如綠樹叢中的一顆顆明珠。越往上登,晨霧越濃,慢慢地遮掩了道路,寺廟道觀半隱半現的,又如縹緲的仙宮,寺觀的晨鍾敲得山響,打破了嶽麓山的靜謐。

走了約半裏路,見一座黃牆綠瓦的大寺院赫然聳在眼前。

其時寺麵前的人擁擠得水泄不通。大寺四周都是荒蕪空地,那空地上滿搭著布棚帳篷。這些布棚帳篷中有賣茶的,也有賣小吃的,酒肆菜館應有盡有。還有什麼賣拳的、賣狗皮膏藥的,走繩索穿大圈的,等等,真是花樣多多。

再瞧那座寺院,門上匾額的字跡金光閃閃顯出“麓山寺”三個大字兒,寺門口一群頭戴方巾的人出出進進。踏足山門,邁步大殿,智悟大師正與眾僧在做早課。

且說這智悟大師,年不過四十,卻是天生的佛子。因為俗家貧困,三歲就作了別人的替身,拜了情空師尊做了和尚。

詩聖杜甫遊了麓山寺後,魂兮歸去,客死嶽州,情空師尊十分悲傷,在替杜詩聖作了引薦亡靈道場之後,坐化圓寂,把衣缽信物傳了智悟。智悟接了衣缽信物之後,克勤克儉,一心皈命虔誠,潛心向佛,使得佛法不斷光大,接著又整修了道林寺等,使得嶽麓山寺廟遍布,香客如雲。崇禎觀自從清一作了主持,秉承鄧鬱真人遺誌,狠抓了內部管理,清理門戶,香火也一直興旺;而且與麓山寺、道林寺眾僧保持著密切的往來,一時佛道俱興,香煙飄拂,煞是熱鬧。自從唐太宗李世民開科取士,尤重儒教以來,各地讀書之風漸興,陶公建杉庵開啟湖湘文明,讀書之風就一直延續至今。特別是唐太宗以後,讀書可中科舉,很多有識之士紛紛尋求安靜之處攻讀。麓山寺、道林寺、崇禎觀、杉庵除了和尚道士之外,尚有很大一部分的士子寄居於此,挑燈苦讀。當馬公邁步大殿之後,一眼望去,見有成片的頭戴方巾、身著闊袍的士子在內,大為詫異。正在納悶,智悟大師起身作揖見禮了:“老施主,貧僧施禮了,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