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辛棄疾獨具慧眼 趙彥直大顯神威(1)(1 / 3)

話說孝宗皇帝繼了皇位,一日坐朝,早有黃門太監拖了長長的鴨公嗓音高呼:“皇上有旨,眾位卿家,有事出班啟奏,無事退朝——”許久,見無大臣出班,孝宗準備罷朝離去,剛剛起身,卻見大臣中閃出一人,手抱玉板,高聲大呼:“臣王淮有奏!”孝宗剛剛離坐,猛聽這麼一呼,複得坐下,卻是龍顏不悅。

“王愛卿所奏何事?”孝宗板著麵孔問道。

“微臣以為,前朝秦檜,名為國相,實為國賊也,國朝致有今日,實乃秦檜所為,一日縱敵遂致數世之憂,今陛下欲震國威,張大義於天下,而雪靖康國恥,宜將秦檜削爵罷祠,詔告天下。”

孝宗禦覽了王淮的奏章,聽了陳詞,頓時吃了一驚,自覺十分棘手。“好一個一日縱敵數世之憂!這不正是一針見血,指出了朝之症結乎?”他有些高興,有些激動。然而,這秦檜實乃太上皇帝左右臂膀,寵愛之臣,太上皇尚在,而罷其愛,天下人將作何想,他們會不會認為,這孝宗皇帝乃忤逆不孝耶?孝宗沉思,緊鎖了眉頭。見孝宗如此,群臣慌了,緊張兮兮地替王淮捏了把汗。大殿沉寂著,死一般的沉寂著。

此刻大殿之下,跪滿了所有的大臣,一眼望去,隻見滿地翎羽,根根倒豎,好似一座菜園,他們像王淮一般默不作聲地跪著。

孝宗一見,不禁慌了,連忙啟齒:“眾位愛卿平身,王愛卿所奏,待朕細思之後再議。”

“王淮所奏,實乃微臣內心所想,望陛下聖裁!”群臣高呼。

孝宗招呼群臣平身以後,即起身退朝回宮。見群臣激憤,乃擬一旨,將秦檜削爵罷祠改秦檜諡號為“謬王”,意為荒謬至極。孝宗小心翼翼地頒了詔書,如此十天半月過去,隻見群情激動,歡聲鼓舞,卻未見太上皇出麵幹預,於是放心。他任王淮做了宰相,又依王淮所奏重新啟用抗金舊臣,任陳賈做兵部侍郎,吳曦做四川安撫使,被罷官家居的著名詞人、抗金名將辛棄疾亦重新啟用做紹興知府兼浙江安撫使。一時間,孝宗的天下真是驢嘶馬叫,沸沸揚揚,人人摩拳擦掌,個個義憤填膺,大有“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氣勢。

卻說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也。其年二十三歲時,有個喚做耿京的農民見國難如此,朝無將才,乃聚義勤王。耿京的義舉傳到了辛棄疾的耳裏,真個讓辛棄疾激動不已!

“義士,真義士也!”於是辛棄疾心裏生出許多的羨慕與景仰來,他棄了書本,競不再做學問和一些中進士的事了。他約了數個朋友,寫了文告,招兵買馬,居然募勇二千餘人。

他率了新募之勇,千裏迢迢投奔了耿京,耿京命他做軍中的書記。

耿京的義軍同金兵作戰,十分勇敢,打得金兵抱頭鼠竄,潰不成軍。金人吃了幾次敗仗後,不敢戀戰,高懸免戰牌,閉門靜思了一句,乃得一計,使重金收買了義軍一個小頭目喚作張國安的。其時義軍的發展真是神速,聲譽極高,參加者絡繹不絕,不久即發展到二十五萬之眾,成了南宋抗金的主力。耿京依了辛棄疾的意見,派辛棄疾南下與朝廷聯係,請求朝廷收編。辛棄疾離開義軍南下,一路風塵仆仆來到京城,討了朝廷收編的聖旨,準備北返,卻傳來了噩耗,說耿京被張國安暗殺了,把辛棄疾驚得目瞪口呆。“天啦,如此這般,討得了聖旨又有何用?”辛棄疾想想自己曆盡千辛萬苦而取得的成績,想想義軍浴血奮戰所取得的戰果,此刻將是灰飛煙滅,難道這就是天意乎?他隻覺得天旋地轉,欲哭無淚。他不敢逗留,乘了快馬,不日趕回大營,隻見大營空空,平時的嚴肅整齊、威武雄壯的風貌已是蕩然無存。見辛棄疾回營,剩下的兵勇圍了攏來,僅三百餘人了。

這些兵勇哭泣著,謾罵著,瞪著雙眼緊盯著。“是啊,群龍無首,豈不是一盤散沙?”他們茫然迷惘,何去何從耶?

辛棄疾的口袋裏,已揣了皇上收編的聖旨,他們已是正牌的皇家軍了,不再是遊兵散勇了!辛棄疾想哭,但他沒有淚水,他隻有恨,他恨金賊,恨張國安,他把牙齒咬得“格格”作響。

“張國安安在?”他問道。

“暗殺了耿大哥後,張國安率了幾個營的兄弟躲進了金營。”

聽了兵勇的哭訴,辛棄疾沉默了,呆呆的靜立了一陣,卻突然發問:“耿兄待眾位如何?”

“親如兄弟!”眾人齊聲回答。

“好!天下豈有兄亡,弟不報仇之理?”辛棄疾立於營中慷慨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