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馬克思(1818-1883年)是偉大的共產主義者、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1818年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利爾城一個猶太人家庭裏,父親是一位律師。曾先後就讀於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法律係,就學期間對曆史和哲學具有濃厚的興趣,曾加入青年黑格爾派。1841年馬克思寫成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並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842年擔任《萊茵報》撰稿人,後任主編。1843年《萊茵報》被普魯士政府查封,馬克思遷居巴黎。1844年創辦《德法年鑒》,並發表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論猶太人問題》等文章,第一次提出無產階級是惟一能消滅剝削製度的階級,工人運動必須與科學的世界觀相結合。同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見麵,並開始了共同的革命生涯。1844年馬克思寫成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探討了政治經濟學中的一係列重要問題,如資本與勞動的關係、工資、利潤、地租等經濟範疇,尤其從異化勞動角度對上述經濟範疇做了考察和分析。1845年因從事革命活動,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遷居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寫出了著名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後又與恩格斯合寫了《德意誌意識形態》,闡明了曆史唯物史觀,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曆史任務。1846年,與恩格斯一道在布魯塞爾建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和德意誌工人協會。1847年發表《哲學的貧困》,批判蒲魯東的“貧困的哲學”,同年加入共產主義者同盟。1847年12月至1849年1月,參加了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的領導工作,並受大會委托,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綱領,因此產生了《共產黨宣言》這一偉大的共產主義文獻。
在1848-1849年革命期間,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歐洲,在科倫創辦了《新萊茵報》,聲援各國人民的革命鬥爭。革命失敗後,於1849年5月被逐出普魯士,先到巴黎,後定居倫敦直到逝世。到倫敦後立即重建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地方組織和中央委員會。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和1851年路易·波拿巴反革命政變後,先後發表了《1848年至1850年法蘭西階級鬥爭》和《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總結了1848年革命的曆史經驗,深刻論述了曆史唯物主義的一係列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必須打碎舊的國家機器、革命是曆史的火車頭等著名論斷。1859年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為剩餘價值理論奠定了基礎。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開始《資本論》手稿的寫作,並於1867年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後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第四卷即《剩餘價值理論》在恩格斯逝世後由考茨基整理出版)。1864年9月馬克思在倫敦建立了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並成為其領導者。同第一國際內部蒲魯東派、巴枯寧派、工聯派、拉薩爾派的改良主義、投降主義、無政府主義、分裂主義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為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的主導地位奠定了基礎。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舉行武裝起義,建立了曆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馬克思高度評價了巴黎公社的首創精神,並很快寫出了《法蘭西內戰》一書,總結公社的經驗。在19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馬克思繼續以主要精力寫《資本論》第二、三卷。同時關心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1875年寫出了《哥達綱領批判》,對德國工人黨綱領中的拉薩爾機會主義觀點進行了徹底批判。1879年對德國黨內蘇黎世三人團的改良主義、投降主義和法、英、美等國工人運動內部的機會主義派別進行了揭露和批判。由於極端貧困的生活、繁重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加上反動政府的迫害,馬克思於1883年3月13日與世長辭。
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貢獻主要集中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寫作《資本論》整整花了40年的時間,差不多是用畢生的精力來寫作這部巨著的。馬克思以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批判地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從分析商品一般入手,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關於《資本論》的內容,馬克思是依據揭露和闡述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運動規律”的總目的而確定的。具體而言,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貢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
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的認識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從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從批判私有製和異化勞動的相互關係的角度探討了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問題。從而為進一步得出關於經濟範疇是生產關係的理論表現這一思想創造了前提。在1947年發表的《哲學的貧困》中,指出經濟範疇是“生產方麵社會關係的理論表現,即其抽象”。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一書中,馬克思指出:“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同自然界發生關係。他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係和關係;隻有在這些社會聯係和關係的範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係,才會有生產。”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和《序言》中,馬克思明確地提出了生產關係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