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傑文斯(1835-1882年)是英國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和邏輯學家。他出生於利物浦一個製鐵工程師家庭。15歲進倫敦大學學院學校學習,一年之後,進入大學學院學習化學和植物學。1853年至1859年輟學去澳大利亞一造幣廠任檢驗師。1859年返回英國繼續在原校攻讀文學士和碩士學位。1863年在歐文斯學院(後改名為曼徹斯特大學)取得助教職位,三年後擔任邏輯道德哲學及政治學教授。1875年轉任大學學院政治經濟學教授。1882年傑文斯在遊泳時不幸淹死,年僅47歲。
傑文斯約從1858-1859年開始對經濟學、統計學、邏輯學及社會問題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留下許多著作。在他所稱的“純經濟學”方麵主要有《政治經濟學理論》(1871);在應用經濟學方麵有《黃金價值的劇烈下降及社會影響》(1863)、《煤的問題》(1865);在社會問題方麵有《國家與勞工的關係》(1882)等。
在西方學者看來,傑文斯的主要成就是獨創了邊際效用需求學說,據此重新解釋了交換價值或價格理論和分配理論,是19世紀70年代初西方經濟學說史所謂“邊際革命”的三位創始人之一(另外兩位即門格爾和瓦爾拉),他極力倡導數學方法在經濟學基本理論的運用,成為經濟學數理學派的創建人之一;他試圖將純經濟理論與統計材料結合起來,為計量經濟學的產生開辟了道路。
《政治經濟學理論》是傑文斯的代表作。全書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導論:經濟學的方法論
傑文斯認為,經濟學研究的是量,如供求規律考察商品的需求和供給的數量及其價格的關係,因而它的性質是一門數學科學;借助於數學符號及數學推導能夠比文字更為便利地處理經濟學中的量與量之間的複雜關係。
快樂與痛苦理論
傑文斯說,在計算快樂和痛苦的量時,應考慮感情的強度、持續性、不確定性及遠近性等因素。
效用理論
傑文斯認為,經濟學理論必須從正確的財富消費及效用理論出發。因為,人們為了消費才去勞動和生產,消費的種類與數量決定產品的種類與數量。他認為,商品是可引起快樂或避免痛苦的物理對象或行為,商品能夠為人服務的抽象性質稱為效用。效用不是物固有的屬性,其產生與人的需要密切相關。一商品的各部分的效用不會是相等的。傑文斯把現有商品量中那個極小的或無限小的最後增量或可能增量的效用程度,定義為最後效用程度,其變化的一般法則是,隨商品量的增加而遞減。這就是傑文斯所謂的最後效用程度遞減原理。他認為,經濟學理論就是設立在這一原理上的。
交換理論
傑文斯認為,交換在效用的增加和勞動的節約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它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他指出,經濟學的市場,是指兩個以上的人,經營兩種以上的商品,他們的商品存量、互相交換的意誌及交換率為一切人所知。即無差別法則。他認為,交換比率一詞不能完全表明通常價值一詞的涵義。即使無交換率的觀念,人們對於一物仍然有估價的意思。他批評勞動是價值源泉的論斷與事實不符,所以不能成立。他說,勞動在大多數場合是決定價值的條件,其過程是:勞動或生產費用決定供給;供給決定最後效用程度;最後效用程度決定交換率或價值。勞動本身是一個變量,其價值由其生產物的價值來決定。
勞動理論
傑文斯認為,勞動是經濟學研究的過程的開端,消費是其結局與目的。經濟學是要講明人們如何以最小可能量的勞動滿足其欲望的問題。
地租理論
傑文斯指出,麥克庫洛赫和詹姆斯·穆勒清楚地表述了另一種意義的地租起源理論。將一定量的勞動或資本投入同一部分的土地中,但生產物卻不和投入量成比例增加,而是以遞減的比例增加,最後的投入部分,必須提供普通資本的普通利潤,其他各部分投入所提供的普遍利潤以上的剩餘,皆成為地租。
資本理論
他認為,經濟學不僅是交換或價值的科學,而且是資本的科學。因為,資本的運用和交換的過程一樣,都能增加效用總和,但即使沒有交換的利益,仍然可以有資本的利益。
關於工資和利潤
傑文斯指出,在工資與利潤的關係上,現行經濟學將產業的全部生產分為地租、賦稅、利潤和工資,然後將賦稅和地租去除,得到單一的公式:生產物=利潤+工資,並由此引出工資若上升利潤必下跌的結論。他認為,上述觀點的錯誤在於,兩個未知數卻隻有一個方程式。實際上,生產物的量是一個變量,而利潤是首先有待決定的部分,利潤又分解為監督的工資、風險的保險費用和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