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古斯塔夫·威克塞爾(1851-1926年)是瑞典學派經濟理論的主要先驅者和奠基人。出生於斯德哥爾摩。1868年入烏普薩拉大學學習數學,1876年獲數學碩士學位。1880年因其發表關於飲酒原因分析的演說,被人斥為缺乏經濟知識,從此便改學經濟學,1885-1890年赴英、德、奧、法等國留學,深入地研究了古典經濟學及邊際主義的經濟理論。回國後長期任教於隆德大學,1900年任副教授,1903年升教授。1917年退休,退休後仍繼續從事學術研究。

威克塞爾於1889年在斯德哥爾摩的工人集會上連續講述了《依據新經濟理論的價值、資本與地租論》,該講稿於1893年改為《價值、資本與地租》,以德文出版。1898年又以德文出版其著名著作《利息與價格》。1901與1905年將上述兩本書修訂合並,並命名為《國民經濟學講義》,以瑞典文出版。該書分為兩卷,第一卷研究將貨幣抽象後的實物經濟理論;第二卷研究貨幣經濟理論。威克塞爾在經濟理論上對李嘉圖、龐巴維克、瓦爾拉極為推崇。他用邊際原理統一闡釋價值、價格、分配及生產,並且以一般均衡理論加以組合,以此構成簡明扼要的理論體係,從而為新古典經濟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石,同時在西方經濟學說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威克塞爾在學術上的業績在於建立了自己的宏觀動態均衡分析和經濟周期理論。他是從分析貨幣利息率與自然利息率出發而建立這一理論的,這一理論同時也稱為積累過程理論。威克塞爾認為,在現實生活中,貨幣利息率與自然利息率常常是不一致的,有時甚至相背離。究其不一致的原因在於:兩者的變化是不一致的,有時貨幣利息率變動了自然利息率卻不變,或者是自然利息率變動了貨幣利息率卻沒有隨之變動。而且具體而言,威克塞爾認為,往往在現實生活中存在更多的情況是:由於實物資本需求的增加或者是生產技術的改善導致自然利息率的上升,然而貨幣利息率卻保持不動,從而造成兩者間的差異。他認為,兩者利息率間的差異決定了商品價格的上漲、下落,並帶動經濟活動的擴張、緊縮。也就是:當貨幣利息率低於自然利息率,這時資本家是有利可圖,他們就會增加投資,跟著帶動社會收入的增加,消費的增加,物價的上漲,最終導致經濟活動進入擴張。這一擴張過程是積累性地進行的,等到對勞動力和原材料的需求大大增加,價格上漲,生產成本增加,最終使得自然利息率(資本的邊際收益率)逐漸減少而與貨幣利息率相等時,這種擴張就停止了,也就是這時由於投資與儲蓄相一致,使得整個經濟處於均衡狀態。相反而言,貨幣利息率高於自然利息率時,資本的邊際收益率成為負數,資本家便會減少投資,於是社會收入下降,消費減少,物價下降,最終使經濟活動處於收縮狀態。這一收縮過程仍然是累計性進行的,等到收縮到工資和原材料價格下跌,生產成本下降,使得自然利息率逐漸增加,最後達到與貨幣利息率相等,最終使整個經濟又恢複到均衡狀態為止。由此可見,隻有當兩種利息率的差額為零,資本家增加或減少投資都無利可圖時,才不會增加或減少投資,於是生產和物價穩定不變,整個經濟處於均衡狀態。威克塞爾就是這樣企圖用兩種利息率的差異來說明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這就是他的所謂積累過程原理,即宏觀動態的均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