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不可遏製的衝突(1)(1 / 3)

“老粗幹將”紮卡裏·泰勒

到1848年,隨著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的到來,美國的政治氛圍中彌漫著一股極為濃烈的地方宗派主義風潮。奴隸製問題已成為美國南北矛盾的一大焦點。在那些新獲得的領土上是否實行奴隸製,成為決定整個美國政治的關鍵所在。從大西洋沿岸到西部邊疆,從新英格蘭到墨西哥灣,人們到處都能感受到地方主義的喧囂。麵臨日益惡化的南北危機,兩黨在1848年都求助於軍人出身的人物,因為將軍們有一種十分有利的條件,他們可以靠自己不朽的戰功使各種爭端變得模糊起來,從而獲得各種社會力量的支持。

民主黨提名密執安州參議員劉易斯·卡斯為總統候選人,肯塔基州的威廉·巴特勒為副總統候選人。卡斯是一個狂熱的擴張主義者和參加過1812年對英戰爭的老軍人,曾任傑克遜政府的陸軍部長。他有過功勳卓著的軍旅生涯,又有豐富的從政經驗,後來還擔任過一屆駐法國公使。民主黨的競選綱領稱頌波爾克總統發動的對墨西哥的戰爭,認為這是一場“必要的和正義的”戰爭。

輝格黨則在1848年6月召開的費城代表大會上推舉了墨西哥戰爭中的英雄、路易斯安那州的紮卡裏·泰勒將軍為總統候選人。推選前紐約州主計官米勒德·菲爾莫爾為副總統候選人。最初,不少輝格黨人對提名泰勒感到意外,因為這位已年過6旬的老將軍,從未涉足政界,對如何管理國家、處理政治是毫無經驗的。丹尼爾·韋伯斯特輕蔑地稱泰勒隻不過是一個“好罵人、好喝威士忌酒、好征戰的邊疆上校”,他勸人們“不要給一位僅僅因為在墨西哥戰爭中有功勞而被提名的候選人投票”。由於這樣的原因,泰勒的提名直到第四輪投票才獲得通過。

紮卡裏·泰勒1784年11月24日生於弗吉尼亞州的奧蘭治縣。

1812年戰爭期間升為陸軍少校。1844年成為總部設在路易斯安那州傑塞普堡的第一防衛區司令。在對墨西哥的戰爭中,泰勒以一對四的薄弱兵力,戰勝了敵軍,獲得比尤納維斯塔戰役的勝利,他一躍成為美國的民族英雄。由於他在邊疆地區作戰時那種粗獷率直、不修邊幅的作風,又矮又胖的身材,士兵們送給他一個“老粗幹將”的綽號。

傳記作家雷納德·戴爾披露,作為一名有40年軍旅生涯的紮卡裏·泰勒,一直對政治不感興趣,甚至當他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時依然如此。盡管他說過他在1844年時要是曾去過投票站的話,肯定會投享利·克萊一票,但實際上,他從未因總統選舉投票活動而激起自已從政的熱情。在輝格黨的提名會議結束之後,會議主席給泰勒寄去一份通知書,但沒有貼郵票,這在當時是一種常見的做法,要求收信人支付該付的郵資。泰勒收到全國各地的敬慕者寄來的這樣的信件不計其數,為此交付了大量的郵資。他不願繼續為這樣的郵件支付費用,便告知當地郵差,以後他隻收貼了郵票的信件。因此,這封通知他已獲得總統提名的信在郵局放了幾個星期,直到提名會議主席意識到出了差錯,才又寄給泰勒一封附了郵票的信。

在1848年選舉中,在北部還出現了一個積極參與總統角逐的第三黨。該黨由三種勢力組成:廢奴主義者們的自由黨、新英格蘭的“良心派”即反奴隸製派輝格黨人,以及紐約州民主黨中的“黃磷火柴派”和“焚燒穀倉派”。“黃磷派”(Locofocos)原是紐約州民主黨人中出現的一個反對傑克遜總統的銀行和貨幣政策的派別,亦稱“平等權利派”。

1835年10月他們在紐約民主黨人的預選大會上,對候選人名單和競選政綱不滿,留在會議廳內不走。反對他們的人熄滅了燈光,他們就用新發明的黃磷火柴點燃蠟燭,另擬一份新的候選人名單和政綱,故得此稱。“焚燒穀倉派”(Barnburners)是1843年紐約州民主黨人中出現的一個以馬丁·範布倫為首的、反對擴展奴隸製的派別,由於他們反奴隸製的態度十分堅決,敵對者認為他們像一個為了消除鼠患而不惜放火燒掉自己穀倉的農民。

自由土壤黨人中也還包括北部和西部的部分民主黨人,因不滿波爾克的關稅政策而轉入另一個陣營。自由土壤黨的口號是“自由的土壤、自由的言論、自由的勞動和自由的人民”,反對奴隸製的擴張。該黨提名馬丁·範布倫為總統候選人,查爾斯·弗朗西斯·亞當斯(約翰·亞當斯總統的孫子)為副總統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