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南北戰爭期間,歐洲糧食連年歉收,增加了對美國穀物的依賴程度。英國進口的美國小麥,從1860年的10,700萬蒲式耳,猛增到1862年的6,200萬蒲式耳,其他穀物和肉類產品的進口也有所增加。可以說,稱王的不是棉花,而是小麥。
1861年5月13日,英國帕麥斯頓政府發表聲明,宣稱將在“美利堅合眾國政府與美利堅諸州同盟”之間的爭執中,保持“嚴格的和不偏不倚的中立”。其他歐洲國家跟著發表中立聲明。這就等於承認南部同盟是交戰國,從而使它享有在中立國簽約借債、購買軍火的權利。一開始,林肯政府對此感到憤怒,南部則喜不自禁,因為雙方都認為這是在外交上承認南部同盟的前奏。但是,與北部的恐懼和南部的希望相反,承認交戰國地位並不是走向外交承認的第一步。事實上,歐洲宣布中立從長遠看對聯邦是有利的,因為聲明裏包含著正式承認了聯邦對南部同盟的海上封鎖。這符合當時國際法的有關規定。英國在外交上並沒有承認南部,南部的密使也從未得到它的正式接待。英國造船廠為南部建造的船隻,在林肯政府的抗議下停止了交付。最後,南部同盟的使節隻得怏怏離開倫敦,而英國領事也從南部撤回。
然而,在戰爭期間,英美之間的關係曾一度相當緊張,幾乎走向破裂。這集中體現在“特倫特號”事件上。1861年11月8日,美國戰艦“聖哈辛托號”攔住了從哈瓦那啟航開往聖托馬斯的英國郵船“特倫特號”,該郵船上載著兩名南部同盟的代表詹姆斯·梅林和約翰·斯利德爾,他們兩人受命前往英國購買武器和訂造戰艦。“聖哈辛托號”艦長查爾斯·威爾克斯派人上船將他們逮捕,之後又將其投入到波士頓的聯邦監獄。
這一事件在北部大快人心,人們把威爾克斯捧為愛國英雄,眾議院還頒給他一枚特別獎章。消息傳到倫敦,英國統治集團為之大嘩。外交大臣約翰·羅素勳爵起草了一份語氣強硬的照會,要求美方立即釋放南部同盟的代表,並就此向英國進行道歉和賠償,否則就訴諸戰爭。與此同時,英國立即在加拿大增兵1萬人。大西洋兩岸都普遍議論著戰爭。
在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際,林肯總統表現得十分冷靜、沉著。他意識到聯邦政府在此時不可能同時打兩場戰爭,為了集中力量鎮壓南部奴隸主的叛亂活動,隻有委曲求全,做出一定的妥協、退讓,才可以避免新的美英戰爭的爆發。於是,林肯下令釋放梅森和斯利德爾。而英國內部也有一些官員不同意戰爭,英國政府就把這作為道歉,接受了美國的做法。這一危機乃宣告結束。
勝利的曙光
麥克累倫被解除波托馬克地區聯邦軍司令的職務後,由安布羅斯·伯恩塞德接任。但伯恩塞德的指揮仍不得力,他沒有尋找南軍主力作戰,而是急於攻取裏士滿。結果,1862年12月13日,他在弗雷德裏克斯堡戰役中慘遭敗績,損兵折將12,700人。伯恩塞德因此被革職,改由約瑟夫·胡克將軍接任其職。這位“驍勇自負”的胡克將軍繼續錯誤地執行進攻裏士滿的計劃,於1863年4月在錢瑟勒維爾戰役中又一次慘敗在足智多謀的南軍統帥羅伯特·李的手下。但是南部為這次戰役的勝利,付出了傷亡約13,000人的代價。此後戰場形勢發生了變化,優勢逐漸轉向北部。
羅伯特·李決定乘勝在北部開辟戰場,他認為隻要在北部打一場決定性的勝仗,就會使西部戰線上的形勢得到緩解,歐洲列強就會承認南部獨立。1863年6月中旬,李率軍75,000人越過波托馬克河進入賓夕法尼亞境內。胡克提議以攻擊裏士滿對抗羅伯特·李的入侵。林肯否定了這個提議,指示胡克應以李為攻擊目標。但胡克不同意總統的部署,於是林肯立刻以喬治·米德取代了胡克,令米德尋敵作戰。結果,1863年6月30日,兩軍在葛底斯堡發生遭遇,雙方立即交火。這樣美國內戰期間最具決定性的戰役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