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威爾遜政府所采取的立場就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參戰,除非是美國或德國退讓。
德國卻寧願冒險。1915年3月28日,一艘英國船被擊沉,船上一位美國人遇難;5月1日,一艘美國油船被魚雷擊沉。德國雖然表示要對這些“不幸的事故”予以賠償,但卻拒絕放棄潛艇戰。5月7日,英國豪華客輪“魯斯塔尼亞號”在愛爾蘭海岸外被魚雷擊沉,造成1,198名乘客死亡,其中包括128名美國人。事前,德國政府曾警告這些美國人不要上船,他們如果不準備冒戰爭的風險,原是可以搭乘美國船的。可是,擊沉該船是違反當時的國際法的,也是一樁駭人聽聞的蠢舉,它在美國激起了強烈的反德情緒,西奧多·羅斯福等公眾領袖譴責德國人犯有“謀殺罪”,要求立即對德開戰,報界更是群起響應。同時,也有一些美國人認為戰爭是最大的災難,他們希望將爭端交付仲裁,必要時,禁止美國公民乘坐交戰國船隻旅行。威爾遜政府因為在心理上尚無作戰的準備,也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5月8日,總統要求德國政府對擊沉“魯斯塔尼亞號”加以譴責,“對無可衡量的損失給予盡可能充分的賠償,並立即采取步驟,防止再度發生如此顯然破壞中立原則的任何事情。”
“魯斯塔尼亞號”糾紛尚未平息,英國客輪“阿拉伯號”又被德國魚雷擊沉,有兩位美國人葬身大海,美德兩國交惡看來已勢所必然。當此緊要關頭,德國駐華盛頓公使充分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立即譴責這一事件,對美國人民表示道歉,並許諾“我國潛艇對於客輪如不事先提出警告並俟非武裝人員生命得到安全,將不予擊沉。”一個月後,德國政府正式表示道歉,並表示願意賠償。這樣,美國政府就鬆了一口氣,正如新任國務卿羅伯特·蘭辛所言,美國所希望的“隻是光榮的友誼”。然而,6個月之後,美德之間短暫間歇的和平又因德國宣布要對武裝的商船重新進行潛艇戰而受到破壞。不久美國即加入了歐洲兩大集團角逐世界霸權的大廝殺中。
“齊默爾曼照會”與美國的參戰
1915~1916年因德國實行潛艇戰而引發的德美關係上的巨大危機,對美國人民的衝擊,甚至超過戰爭爆發時所引起的震驚。它使一部分人認識到,隻要戰爭繼續下去,潛艇糾紛就會把美國卷入旋渦。同時,他們相信,他們生活在混亂的國際社會中,國際間爭執的最後裁決者是武力而不是理性;美國因為自身軍事力量薄弱,實際上無力影響歐戰結局,也不能維護國家的安全。所以,美國必須大力加強軍備建設。
從1915年春開始,鼓吹美國擴軍備戰的文章和書籍像洪水一般泛濫開來。
威爾遜意識到,他如果反對戰備,就會給共和黨人在1916年的總統大選中提供一個攻擊民主黨的話題。然而,說總統在“魯斯塔尼亞號事件”後,隻從政治方麵考慮戰備問題,那是不正確的。他比大多數美國人更了解美國軍事力量的弱點,深知力量弱小就會使外交被動。因此他在1915年7月份要求陸、海軍部長迅速提交適應國家發展和安全需要的軍備建設方案。同年11月,威爾遜總統采納了他們的建議,在向國會所作的演說中,他引用《舊約聖經》中的一段話來說明他的觀點:“倘若守望的人見刀劍來臨,不吹號角,以致民不受警戒,刀劍來殺了他們中間的一個人,他雖然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守望的人討他喪命的罪。”根據歐洲存在的戰爭狀態以及日本在亞洲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威爾遜提出了據稱是“適合美國需要和符合美國傳統”的擴充海軍的龐大計劃。他對國會說,美國海軍要在到1921年為止的5年內不僅要建立起擁有27艘戰列艦的第一線兵力,還要擁有25艘戰列艦、41艘各級巡洋艦、108艘驅逐艦、175艘潛水艇以及其它大批輔助艦隻的第二線艦隊。為了動員輿論,威爾遜在1916年初進行了一次鼓吹擴軍的巡回旅行。他力陳備戰是為了愛國,呼籲選民支持“建立一隻至少擁有50萬人的有訓練的公民作為在危急情況下可以立即使用的國家後備軍”計劃。1月29日威爾遜在克利夫蘭的演說中表示美國不能甘居世界海軍的第四位,4天以後他在聖路易斯明確提出美國要建立一支“世界上無比的最強大的海軍”,因為“世界上沒有別的海軍要像美國海軍那樣需要保衛那麼廣大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