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風格”
1960年,年邁的艾森豪威爾準備離職,兩大黨都矚目於比較年輕而又積極活躍在政界之中的後起之秀。共和黨提名47歲的副總統理查德·尼克鬆為總統候選人,他輕而易舉地戰勝了來自艾森豪威爾政府的一位批評者納爾遜·洛克菲勒的挑戰。同時,為了要用一個作為國際主義者的東部人來平衡競選名單,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選擇馬薩諸塞州著名的政治家族的成員小亨利·卡伯特·洛奇,來充當尼克鬆的競選夥伴。洛奇自從1952年以來一直擔任美國駐聯合國的首席代表。比尼克鬆還要年輕4歲的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先是在西弗吉尼亞州的預選中戰勝了自由派參議員休伯特·漢弗萊,又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擊敗了一場捧抬艾德萊·史蒂文森的運動,從而贏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隨後,肯尼迪又說服走中間道路的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林登·約翰遜,讓他當上了民主黨的副總統候選人。
肯尼迪出身於愛爾蘭裔天主教徒的家庭,其父約瑟夫·肯尼迪是波士頓巨富之一,曾在富蘭克林·羅斯福執政時出任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和駐英大使。約翰·肯尼迪本人畢業於哈佛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所羅門群島附近的海域作戰負傷而榮獲一枚紫心勳章以及海軍陸戰隊勳章。1946年當選為眾議員,1952年在馬薩諸塞州戰勝當時大名鼎鼎的艾森豪威爾的競選主持人小亨利·卡伯特·洛奇,成為美國參議員。在任參議員期間,肯尼迪撰寫了一部以采取不受歡迎的立場著稱的有原則的政治家們的集體傳記,題為《勇者畫像》,他因這本書而獲得普利策獎。1956年大選時,肯尼迪角逐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提名,雖未成功,但聲名大振。這使他積累了4年後入主白宮的政治經驗。1960年1月2日,肯尼迪在記者招待會上正式宣布參加競選美國總統。
在接受總統候選人的提名演說中,肯尼迪提出了“新邊疆”的著名口號,他宣稱:
我們今天正站在一片“新邊疆”的邊緣上———這是1960年代的邊疆———一片片充滿未知的機會和風險的邊疆———一片充滿尚未實現的希望和威脅的邊疆。
伍德羅·威爾遜的“新自由”曾許給我們國家一種新的政治和經濟體製。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新政”曾許給有困難的人以保障和救濟。但是,我所說的“新邊疆”卻不是一套許諾———它乃是一套挑戰。它所總括的,不是我所想要奉獻給美國人民的東西,而是我所想要要求於他們的東西。它所籲求的是他們的自尊心,而不是他們的錢包;它所提出的許諾,是更多的犧牲,而不是更多的保障。
盡管肯尼迪年輕、英俊且能言善辯,但在競選中卻遇到了頗為棘手的障礙。由於他是天主教徒,而美國曆史上還從未有過天主教徒當過總統,相當一部分民主黨人是不讚成的。肯尼迪的政治經驗趕不上尼克鬆,後者曾在艾森豪威爾生病期間實際執掌過政府大權;曾經是羅斯福聯盟一大支柱的黑人選民也不信任肯尼迪,因為他在參議院內不曾充當過民權派的政治領袖。
相比之下,共和黨人似乎處於更有利的地位。他們控製著行政部門,掌握著用人、宣傳和分配公款的全部權力。他們得到大筆的捐款。
艾森豪威爾的聲譽和穩健已經使民主黨提出的傳統問題變得模糊不清了。他的威望成為尼克鬆的一筆不可忽視的財富,而他在職8年的和平與繁榮景象也頗為引人注目。觀察家們還想不起有哪一個通過選舉執政的黨能享有如此廣泛的好評。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即使撇開肯尼迪的沒有先例的宗教和年齡問題不談,他仍有可能會被共和黨人擊敗。
至於尼克鬆本人,也具有許多競選的有利條件:工商業大亨的支持,較豐富的從政經驗,強大的中產階級根基以及副總統的職位。而且尼克鬆一向頭腦冷靜、思維敏捷、口齒伶俐,他的競選夥伴洛奇也非等閑之輩,在全國遠比約翰遜有名,甚至可能比肯尼迪還要有名。
當然,尼克鬆的不利條件也是顯而易見的。年紀較長的選民對共和黨人胡佛時代的經濟大危機記憶猶新;他在鬥爭中不擇手段的名聲———“老家夥尼克鬆”———是這次競選運動中他始終脫不開的惡運。特別是,共和黨的人數每年都有所減少。1960年發表的一份蓋洛普民意測驗表明,在過去10年間,不同職業集團對共和黨的忠誠下降的情況。
在回答哪個黨“最能滿足”他們的利益時,1950年農場主中的28%的回答是共和黨;而在1960年,這樣回答的則隻有18%。在白領階層中,下降的情況更為顯著,從44%降到29%。雖然人們擁戴艾森豪威爾總統,但這種感情很難轉移到充當配角的共和黨人尼克鬆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