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安徽合肥人。1956年與李政道一起發現了在弱相互作用條件下宇稱不守恒定理,1957年,兩人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對楊振寧早年影響最大的是其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在西南聯大所受的良好教育。楊振寧的父親楊可傳,原本是一名中學教師。
後來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五年,取得數學博士學位後回國。父親走時,楊振寧年僅兩歲。楊振寧天資聰慧,3歲時就開始識字,在母親的教導下,隻用了一年半時間就認識了3000個漢字。
1937年,日本發動了全麵侵華戰爭。很快,北平失陷。楊振寧一家逃難到合肥,後又抵達昆明。當時楊振寧年僅16歲,正上高二,但他次年就以同等學曆身份考入西南聯大。戰亂中的西南聯大各種條件極差,但師資力量卻極其強大。因為是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校合開,著名教授很多。朱自清、聞一多、王力、羅常培等名師都教過他國文。趙忠堯、周培源等物理學方麵的名流也親自給他們授課。他的學士論文是在吳大猷教授指導下做的,碩士論文則師從王竹溪教授。
吳大猷教授引導他學習群論和對稱原理,王竹溪教授引導他進入統計力學領域。在以後的工作中,這些方麵一直是楊振寧的主攻領域,兩位名師對他的影響不可低估。
楊振寧還在西南聯大讀碩士期間,就對愛因斯坦、費米和狄拉克的研究風格極為推崇。他們三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能在非常複雜的物理現象中提煉出實質性的東西,然後通過深入的研究思考,用數學公式表示出來。他們三人的文章都單刀直入,切中要害,從不說大話空話。
楊振寧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到美國去,拜他們三人中的一人為師。然而,一個普通的中國人要拜世界聞名的大物理學家為師談何容易,楊振寧和他的老師談起這個想法時,他們都認為不太實際,然而楊振寧仍然不肯輕易放棄。
來到美國後,他直奔哥倫比亞大學尋找費米,但該校物理係的秘書竟說從未聽說過他們學校有這樣一個人。無奈之中,楊振寧隻得去普林斯頓找他從前的老師張文裕教授,以尋求幫助。經過張教授的多方努力和推薦,1946年1月,楊振寧終於如願以償地坐在費米的研究班裏聽課了。當他直接提出要跟費米教授做博士論文時,費米告訴他:“我不能指導你的博士論文,因為我正在從事一項高度保密的研究工作。不過我可以把你介紹給芝加哥大學一位很有才華的教授。”這名教授就是後來被美國人稱為“氫彈之父”的愛德華·泰勒。
愛德華·泰勒講授物理課程的一個特點是喜歡直言不諱發表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哪怕這種觀點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錯的,但隻要有百分之一是對的,那就對學生具有借鑒價值。這種教學方法對於開發學生的思維很有幫助。
楊振寧剛剛到美國時很想當一名實驗物理學家,他認為在實驗中才能尋找到學習物理的真正樂趣,也隻有在實驗中才會有真正的創新。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費米時,費米認為,一個外國人根本不可能進入阿貢實驗室。於是,費米把他介紹給了艾裏遜教授的加速器實驗室。
然而楊振寧在這裏並不成功,在實驗室裏總是顯得笨手笨腳。當時實驗室裏有一則笑話:“凡是在實驗室裏發生爆炸的地方,一定有楊振寧!”泰勒知道情況後,決定讓他放棄,轉攻理論物理。
在實驗室裏呆了近20個月後,楊振寧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放棄。這段實驗室的生活雖然不太成功,卻為他後來的工作打下了基礎。他與李政道提出“在弱相互作用條件下宇稱不守恒”結論時,就曾經從實驗物理學家的角度出發,設計了一個可以檢驗他們理論正確性的實驗。可以說,實驗室的這段生活為他將理論與實驗結合起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多年的努力,楊振寧的辛勞終於換來了收獲。1956年,他與李政道一起發現了“在弱相互作用條件下宇稱不守恒”,1957年,這個結論由美籍華裔科學家吳健雄女士經過實驗得到證明。這一年是楊振寧難以忘卻的具有曆史意義的一年,他的成果得到了世界的承認,他同李政道一起獲得了科學殿堂的最高榮譽——諾貝爾物理學獎。
獲獎後的楊振寧仍然不滿足,繼續忘我工作。中美建交後,他多次訪華,促進了中美交流和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