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齡曾在芷江學習、生活了近20年,與這塊神奇的土地、與這裏純樸的人民,尤其與芷江的教育有著濃濃的親情。
1888年,江蘇寶山人朱其懿奉委擔任了沅州知府後,在芷江縣城府署西側建立了一所沅水校經堂,考試選拔沅郡所屬各縣才子入沅水校經堂學習。由於熊希齡在沅水校經堂學習極為勤奮刻苦,非常講究學習方法,學業成績進步非常之快,每次考試成績均名列榜首,被稱為“湖南神童”。1889年沅州府舉行歲科連試,他在全郡名列第一,深得朱其懿器重。
第二年,湖南學政張亨嘉按試沅州,他的成績又名列第一,張亨嘉極為賞識這位品學兼優的人才,於是將他抽調到長沙湘水校經堂深造。1891年春,朱其懿在沅州拱北樓為這位得意弟子把酒餞行,訓別詩中有“點眼指日飛騰去,湘水秋高聽鹿鳴”;“熊生俊美年尤少,乍入繁華慎立身”之句,表達了老師期望他科舉功成的心願。
為了不負師望,熊希齡進入湘水校經堂後更加潛心學習,學業大有長進。他入湘水校經堂僅半年時間,就參加了1891年秋的本省鄉試,以第19名中式舉人,與他沅水校經堂的老師沈克剛同榜。熊希齡的中試,更令朱其懿興奮不已,賦詩曰:“鎖院掄才玉尺橫,輶軒踵至契心情;歲科連試同衡鑒,首選都居第一名。”“五七人中最少年,名高先達冠三次;新成壇坫開風氣,師弟同科為囅然。”這位年僅21歲的沅州府才子,一舉成名,譽滿三湘,但他並未陶醉於眾人的讚許和祝賀聲中,他還要繼續攀登。又經一年的艱苦磨礪,1892年春,他入京會試又以第65名中式貢士。按當時清廷典製,會試放榜後一月,舉行殿試,由皇帝親自點定一、二、三名;區分一、二、三甲等第。殿試對策,理應按真才實學評陟高下,但實則積心相沿,專重書法。當時,張亨嘉恰在京城,見熊希齡書法欠佳,擔心不合殿試要求而導致失誤,便力勸熊希齡留在京城先苦練書法。1894年春,熊希齡書法大進,這才去應補殿試,成進士,朝考後欽點翰林院遮吉士。
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盡管熊希齡仕途順達,官至民國總理,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芷江這塊曾經養育過他的地方,他以滿腔的博愛情懷,為發展芷江的教育及慈善事業而頗用心力。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華北相繼淪陷。熊希齡此時已在病中,長女熊芷秉承熊希齡的指令,委派雷動先生來到芷江辦學,將熊希齡早年創辦的女子職業學校即“芷江務實簡易職業學校”改為“北京香山慈幼院芷江分院附設初級女子中學”(簡稱香山女中)。同時將“熊朱義助小學”更名為“芷江熊朱私立雙陵小學”(簡稱雙陵小學)。
香山慈幼院芷江分院共設女子初中、女中職業及小學三部分。
其一為女子初中部。芷江地處湖南偏僻山區,經濟十分落後,教育極不發達,尤其是女子教育落後,在芷江、麻陽、鳳凰等縣都沒有開設女子中學。當時,芷江雖有幾所中等學校,由於當時社會風氣不良,社會治安紊亂,家長及女孩本人都不願意進學校讀書,為了發展提高當地女子教育,熊希齡便決意在芷江創辦一所女子中學。1938年9月,初中部招收第一班學生,此後每年增招收一班,至1940年秋季始業,已完成初中三個班,再後每畢業一班,補招一班,至1944年7月已畢業四個班,共計學生120餘人。
其二為女子職業部。職業部原係芷江務實簡易女子職業學校,其前身為芷江務實學堂,均係熊希齡先生創辦。1935年9月由芷江分院接辦後,依舊設縫紉、刺繡、織布及蠶絲四科,招收當地年齡在12歲至18歲的年長失學女子入校學習,學習一般家庭生活及社會謀業的必需技能。每科設教員一人,聘請中等職業學校或專科學校畢業而學有專業的人員擔任教學工作。共有學生120人,其中習縫紉、刺繡者居多,其他兩科者較少。學習年限一般為三年,但視學生學習成績而異。對於職業班學生,傳授除以各學科的技能外,並按其文化程度分班學習語文、算術、常識等基礎知識。
其三為小學部。該部原為芷江雙陵小學校,地址坐落在芷江城內青雲街,是熊希齡捐獻其私宅改建而成的學校,校名稱為“雙陵”小學,其含義是紀念其父母之堂名江陵與延陵也。有學生100餘人,男女兒童兼招,該校創辦較早並且全是私人捐資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