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龍騰鳳翔(3)(2 / 3)

三月初三晚,瀚海大霧彌漫。噶爾丹部風聲鶴唳,有人似乎聽見了炮聲——“清軍來了!清軍來了!”隨之噶爾丹部炸營。濃霧之中,人馬狂奔亂突,擠挨碰撞,亂成一團。噶爾丹重臣丹濟拉、丹津阿拉布坦、丹津鄂木布等均離開了噶爾丹。噶爾丹隻剩下不到三百人丁,少量駝馬,絕無牛羊,全靠射獵殺馬而食。他的老巢伊犁,早已被其表示歸順清朝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所占,他“欲北赴鄂(俄)羅斯”,俄羅斯對他已失去興趣,“拒不受”。他進退失據,“窮蹙已極”,成了流竄於阿爾泰山地區、塔米爾河流域的一股走投無路的殘匪。

康熙則成功地完成了對青海蒙古各部的招降工作。同時,一麵布置兩路大軍進剿,一麵移駕黃河西岸,親視大軍啟行,並集軍中駱駝,組織運輸軍糧,在各驛站貯糧備馬,以為大軍回師時的補給。之後,以“天下事大”,登舟回鑾。

康熙尚在回師途中,佳音已傳。四月十五日,噶爾丹屬下丹濟拉來告,噶爾丹大漠途窮,已於閏三月十三日,飲藥自盡(一雲暴病而亡),他“攜噶爾丹屍骸及噶爾丹之女鍾齊海共率三百戶來歸”。寥戾的胡笳伴蒼涼的歌聲:雪花如血撲戰袍,奪取黃河為馬槽。滅我名王兮,虜我使歌。我欲走兮無駱駝。嗚呼,黃河以北兮奈若何。嗚呼,北鬥以南兮奈若何。

噶爾丹的民族分裂叛亂被徹底粉碎了。凶渠殄亡,邊塵盡滌,遐荒番部,罔不歸誠。

“亂則聲討,治則撫綏”,這是龍之威儀,三次親征,“並令歸心”,這是鳳之獨行。而康熙對北部邊疆民族有效的管轄與治理,更體現了唯有龍鳳一體的他,才能實行的、高於曆朝曆代的“鳳體龍心”原則。

康熙說:“曆觀漢、唐、宋之往事,往往罷(疲)中國之力,而不能成廓清邊塞之功。”“本朝不設邊防,以蒙古部落為屏藩耳。”

康熙在其祖皇太極統一漠南蒙古的基礎上,統一了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的大部(僅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尚與中央保持朝貢關係),將盟旗製度從漠南,推行到漠北、漠西。

康熙三十年,烏蘭布通大捷之後的第二年,康熙率八旗勁旅赴多倫諾爾草原,主持漠南漠北蒙古共同參加的、空前盛大隆重的會盟。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多倫會盟。

綠草如茵的大草原上,威武雄壯的八旗軍安營紮寨。“上三旗親軍居中,八旗前鋒營二,護軍營十,火器營四,共十六營,分二十八汛,各環禦營而峙”。喀爾喀蒙古各部及內蒙四十九旗王公台吉,先已預屯於百裏之外,聽候傳諭。

康熙首先調解、平息了喀爾喀蒙古兩翼的矛盾紛爭,維護了喀爾喀蒙古的團結統一,得到了喀爾喀各部的一致擁護。

五月初二,會盟大典,康熙在行宮前黃幄殿受喀爾喀汗、台吉等三十五人朝見。三跪九叩禮畢,奏樂,大宴。土謝圖汗、劄薩克圖汗、車臣汗、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坐在禦座近前,康熙隨時賜酒,其他各部大台吉,康熙俱一一招至禦座前親行賜酒。翌日,康熙頒賞,再次賜宴,令“舒懷共語”。宴後,以劄薩克圖汗策旺劄卜年幼,康熙親切愛憐地將皇子的衣服、數珠賜給了他。全場呈現出一派以皇帝為中心、團結和諧、親如一家的熱烈氣氛。接著,康熙宣布依喀爾喀各部所請,照內蒙之例,在喀爾喀蒙古實行盟旗製度,“編為旗隊,給地安插”。分左、中、右三路,三十四旗。旗下設參領、佐領。保留喀爾喀三部汗號,取消額貴族原來“濟農”、“諾顏”等名號,按滿族貴族封號各賜予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康熙嚴肅申明:自今以往,爾等體朕愛養之恩,各守法度,力行恭順。如此,則爾等生計漸蕃,福及子孫,世世被澤;若違法妄行,則爾等生計既壞,且國法俱在,凡事必以所犯之法治罪。

清廷正式將喀爾喀蒙古納入了中央直接管轄的範圍,結束了喀爾喀各部長期以來“並無法度,不能約束,以強淩弱,自相劫奪”的混亂局麵,增強了蒙古各部的向心力。

五月四日,舉行盛大的閱兵和軍事演習。據康熙身邊法國傳教士張誠統計,共有九千至一萬名騎兵和一千二百名步兵、四至五百名炮手、七十門炮參加了閱兵和演習。

燦爛陽光照耀下,侍衛們雄姿英發,簇擁身著甲胄的康熙大帝,乘馬“遍閱隊伍”。喀爾喀鐵騎與八旗勁旅旗幟鮮明、器械森然、肅立受閱。之後,康熙親射,十矢九中,歡呼雷動。

康熙又率內外蒙諸王、台吉“大閱軍容”。受閱部隊“各依次列陣,鳴角,鳥槍齊發,眾大呼前進,聲動山穀”,人人振奮,激動不已。

五月五日至七日,康熙巡視蒙古營寨、賑濟貧窮、處斬叛臣,而後回鑾。內外蒙古首領於道路左右跪送,“依戀不已,伏地流涕”,情景極其感人。

康熙動容,對隨行官員慨歎道:“昔秦興土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