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戰爭勝利在望,秦始皇首先大批遷徙內地民眾到嶺南地區屯戍墾殖。據《漢書·晁錯傳》記載,最早被遷徙的是有罪逃亡的人、奴隸,出贅於婦家的男人、商人;之後是父輩、祖輩犯罪受牽連的人;再之後就是像陳勝、吳廣一樣居於裏門左側的平民。在對嶺南的戰爭全麵結束時,即到了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他就把那些執法不當的獄吏直接發配到嶺南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南征主將之一的趙佗,這時候也提出需要從中原往南遷徙民眾。他上書秦始皇,指出進駐嶺南的秦軍士卒需要縫補衣褲,請求派遣三萬名無夫女子進赴嶺南。秦始皇批準了一萬五千名。後來的史家認為,此時的趙佗已看出秦之將亡,已有長期留駐嶺南,不準備北歸的意圖了。
這些不同身份、不同等級、不同族群的內地民眾大規模南遷,對於開發嶺南、促進民族間的交往以及推動嶺南地區的文明發展進程,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這也是中國南方的第一次大的民族融合。
在民族和文化融合過程中,同時要解決的是嶺南地區的管理問題。秦始皇隨即在嶺南推行郡縣製,在統一六國建立三十六郡的基礎上,又在嶺南設置了南海郡(今廣東大部分地區)、桂林郡(今廣西大部分地區)、象郡(今越南北部和廣西一部分地區)三郡,把嶺南地區正式納入一個國家的管理體係之中,以郡縣製為基礎推行中央集權製,郡設守、尉、監禦史等,分別掌管政務、軍事和監察,縣設令或長管理各郡縣。
嶺南置三郡後,由南海郡尉統製三郡,同時設郡一級最高長官郡守。由於三郡初置,官製並不完備;嶺南地僻,與中央聯係又相對困難;此外,嶺南新歸於秦,當地的反抗意識十分強烈,所以,秦始皇賦予南海尉任囂有相對獨立和專斷的權力,並集軍、政、財權力於一體。趙佗此時被任命為南海郡屬下的龍川縣令。根據史料記載,目前我們可知的南海郡下轄的縣至少有番禺、龍川、博羅、揭陽四縣。
番禺是南海郡的郡治,位置在今天的廣州,是秦代嶺南三郡的政治中心,其核心區在今天北京路原兒童公園一帶。
趙佗,河北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人,是龍川置縣後的第一位令長。龍川的得名,據說是該地曾有龍穿地而出,龍穴流出泉水,因此稱龍川。其地望比今天的龍川縣要大得多,可能涵蓋了如今的整個河源地區。趙佗任龍川令之後,即在此築城。其佗城舊址,在今龍川縣佗城鎮。佗城鎮內至今還有一口“越王井”,相傳就是趙佗所鑿。附近還有用以紀念趙佗的越王廟,附近有山至今還被稱作越王山,足見趙佗影響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