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蔡友清 1956年、1959年全國先進生產者(1 / 2)

蔡友清(1933.8—),江西豐城人,1956年、1959年兩屆全國先進生產者,時任國營第320廠(現中航工業江西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洪都)工人。1951年11月在江西南昌國營洪都機械廠幹車工,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憑著對黨的忠誠、對事業的熱愛,工作中虛心學習,積極肯幹,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麵的人”。1953—1962年,一直被評為國營第320廠勞動模範;1955—1959年被評為南昌市甲等勞動模範;1955年在北京出席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1956年、1959年兩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1958年出席第二次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1959年受國務院邀請,到北京參加新中國成立10周年觀禮,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同年11月在北京出席全國群英會。1969年調江西撫州開關廠工作,1978年調國營樂河機械廠(現中航工業蘭翔)工作,1984年12月因病退休。

1951—1969年期間,蔡友清是國營第320廠(現中航工業洪都)的一名普通車工。他隻有一個想法,堅決完成國家的計劃。蔡友清認為,為了完成國家計劃,改進操作規程和縮短輔助的時間是很重要的。從1953年7月起,蔡友清每月都製訂出先進而又切實的保證計劃。製訂計劃一般都是在上月下旬就開始考慮,這個月要完成多少定額,超額多少;上個月工作中有哪些優缺點,月初就用文字寫好,根據全月計劃,在思想上安排出周計劃,每周又逐日安排。計劃安排的原則是:趕前不趕後。他的計劃之所以先進,是他每月在193或216小時內,完成280小時以上的工作量;他的計劃之所以切實可行,那就是根據自己的實力及技術水平和以往經驗製訂的,從不盲目地冒進,因此他每月都能完成自己的保證計劃。

為了實現製訂的計劃,蔡友清學習了東北錦西化工廠青年車工韋玉璽同誌用一年完成兩年工作的先進經驗(注:在20世紀50年代,錦西化工廠青年工人韋玉璽,因為技術革新提高了生產效率而成為先進典型,成為聞名全國的勞動模範)。他每天都做好工作前準備,盡力縮短輔助時間,不遲到、不早退、不脫離工作崗位,思想集中,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工藝規範。蔡友清每次接受任務時,首先對藍圖、施工單進行完全的了解,明確加工工序和需要的工具,把工具都一次性領好,然後根據工作物的性質來裝好使用工具。如某種螺絲每件定額為5分鍾,有的工人覺得加工複雜、工時又少,有畏難心理。而他認真地分析了工作物的特點、材料性質等,將原來用的鋼刀改為合金刀,克服了效率低、工具消耗大的缺點,每天隻需磨刀一次,減少了三次的磨刀時間,結果第一天就完成了461件,也就是說在8小時內完成了16小時的工作量。蔡友清按計劃進行工作,這已經成為了他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