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馬世英 1956年全國先進生產者(1 / 2)

馬世英(1917.12—1998.9),江蘇南通人,1956年全國先進生產者,時任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現中航工業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黎明)副總工藝師,航空發動機製造工藝專家。1939年7月武漢大學機械工程係畢業,獲學士學位。1945年8月赴美國實習。1946年被哈佛大學接納為應用物理與工程科學係研究生,1947年畢業並取得碩士學位。此後,在底特律市愛克塞洛公司設計室從事設計工作。1948年5月回國,任上海中央機器公司工程師。1949年6月任上海精密工具廠製造組組長、工程師。1952年6月調沈陽國營111廠(現中航工業黎明)任施工科副科長。1955年2月調任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副總工藝師。1958年10月調西安紅旗機械廠(現中航工業西航)曆任總工藝師、副總工程師、副廠長、科技委主任。馬世英曾當選沈陽市大東區第一屆、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同時被選為沈陽市先進生產者、第二機械工業部先進生產者,1956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並出席了全國先進生產者、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他是陝西省政協委員、陝西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6年6月退休。1998年9月去世。

1952年,馬世英響應祖國支援航空工業建設的號召,隻身來到沈陽國營111廠。當時抗美援朝戰爭正在激烈進行,年輕的人民空軍駕駛蘇製米格戰鬥機與不可一世的美國空軍作戰。機上裝的維卡型發動機,必須定期返回工廠更換大量零、組件,如渦輪葉片、火焰筒、精密噴嘴等。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工業基礎薄弱,職工技術水平不高,麵對高精尖技術的噴氣式發動機,其零、組件大都使用不鏽鋼或耐高溫合金鋼製造,形狀複雜,精度要求高,切削加工困難,衝壓成形件的材料回彈量不易掌握。馬世英深入車間日夜與工人、技術人員一起奮戰,共同研討排解多方麵的技術難題。但同時又看到,由於工人為了掌握加工技術,必須反複進行實際操作練習,致使從蘇聯遠道運來的貴重毛坯材料報廢,大量堆積在廠房裏,馬世英心情極其沉重。經反複思考,終於形成了“以假代真,以賤代貴”的構想,大膽提出“以假毛料趟路”的建議。即用普通便宜鋼材代替進口的貴重材料,仿造出假毛坯,給工人以較多的實際操作提高加工技能的機會,並檢查工藝裝備和設備調整的準確性,提前檢驗工裝、設備。試製成功後再投入正式毛坯加工,以保證發動機零部件一次試製定型。

馬世英這個建議逐項試驗推廣。反複實踐的成效令人振奮,它加快了工人掌握技術和零、組件試製定型的進度,節約了大量貴重毛坯材料,加速了發動機修複進程。一台台發動機,經過全廠職工的努力迅速修複,裝上戰鬥機後又重返抗美援朝戰場。這種工藝方法後來被航空工業界稱為“走先鋒批”,作為航空發動機試製進程中的重要一環被廣泛應用,並在後來不斷實踐中得到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