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趙廷鳳 1956年全國先進生產者(1 / 1)

趙廷鳳(1933.6—),黑龍江呼蘭人,1956年全國先進生產者,時任第45807廠(現中航工業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哈飛)工人。1953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12月兵工總局第21廠(現中航工業哈飛)工作,在熱處理車間當學徒、工人、組長、工段長;1956年6月,任工廠六車間車間副主任;1959年10月—1962年7月任檢驗科檢驗室主任、黨支部副書記;1962年8月—1980年4月任六車間副主任、革委會副主任、中隊長、主任;1980年4月任四車間主任兼黨支部書記。趙廷鳳參加工作以來,長期從事熱處理、表麵處理工作。他愛崗敬業,鑽研技術業務,努力學習掌握崗位工作要求,月月、年年超額完成任務,多次創新技術,獲得多項重大技術突破,填補了同行業國內空白。趙延鳳多次被評為車間學習技術模範,1953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1955年榮獲廠級勞動模範、哈爾濱市勞動模範;1956年榮獲廠級勞動模範、黑龍江省先進工作者、第二機械工業部先進生產者,並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1983年6月退休。

20世紀50年代哈飛建廠初期,工具熱處理工藝在當時國內重工業行業中技術尚不完善,技術力量薄弱,而且航空產品特殊性決定工具形狀複雜,材料雜亂,任務繁重,增加了熱處理工作的困難。趙廷鳳經過短時間學習鑽研,由不懂到基本掌握熱表處理的關鍵技術,同時虛心向有經驗的同誌學習,多次解決零件關鍵問題,得到好評。任工具熱處理組長,他與班組其他同誌一樣沒有經驗,但是他不怕困難,迎難而上,帶領班組同誌群思群議,鑽研技術,積極探索,反複試驗,解決了很多技術關鍵問題。如高速鋼鉸刀熱處理,變形一直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尤其沒有深藍槽,用箱式電爐處理變形大,時常接連校正幾根而報廢,但他從不灰心,帶領大家反複試驗,終於掌握了技術,提高了產品質量。在生產任務特別緊張的秋冬季,他與時間賽跑,以精湛的技術,生產出合格的急件,保證了兄弟車間使用。片銑刀變形是車間存在已久的問題,導致了20%的報廢率。趙廷鳳起早貪黑,反複研究和試驗,創造回火夾具,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質量提高到98%以上。同時還創造了鑽頭淬火工具,入爐量由過去一次淬一個,改進後一次可以淬5個,提高效率3~4倍。

趙廷鳳在班組、車間管理方麵注重製度建設。在工具組成立時,工作不知怎樣開展,他建立了每周小組會議製度,明確小組每周的生產關鍵、困難是什麼?如何研究解決?全組人員互相交流,及時檢查操作規程的執行情況,確保安全、高質量生產;關心組員的思想動態,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鼓勵先進,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在人員少,任務重的情況下,出色完成生產任務。如1955年的7月,廢品量由6月的36件減少到4件,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他所在的小組年年被評為先進模範小組。

趙廷鳳勤於思考,認真鑽研技術業務。在自身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認真搞好傳、幫、帶,使班組的技術業務水平提高很快。當時他的組員有農村招工來的,還有來自其他工廠不同專業的工人,他們對熱處理很陌生。他耐心細致講解,手把手操作,並主動帶徒,使學員很快掌握了簡單工具的熱處理方法,如淬火、回火;還掌握了一般的炭鋼、合金鋼、高速鋼的處理,學會了校正技術等,這些徒弟技術水平都達到了崗位工作的要求,小組的產品質量達到了100%合格。

趙廷鳳長年堅持政治理論學習和讀書看報,在困難環境中從未動搖過理想信念,個人利益堅決無條件服從黨和國家的利益,工作熱情高,總是有使不完的勁。他無論是做什麼工作都是幹一行,愛一行,幹好一行。他沒有“架子”,作風深入,經常深入工段、班組了解基層生產情況,與職工群眾一起勞動,不怕髒和累,及時處理生產中出現的問題。他和職工群眾同甘共苦,經常助人為樂,深入職工家庭訪問,幫助解決家庭困難,人人稱他為:我們的好勞模、好支書、好領導、好幹部。他對人和氣,平易近人,是職工群眾的知心朋友。

趙廷鳳於1983年6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