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鄧明俊 1959年全國先進生產者(1 / 1)

鄧明俊(1931.11—),江西撫州人,1959年全國先進生產者,中航工業江西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洪都)工人。1952年考取江西省初級技校。由於成績優異且國防工業急需人才,1953年鄧明俊提前畢業,分配到國營第320廠(現中航工業洪都)幹導管工。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1955—1960年鄧明俊在6年中完成了11年零8個月的工作量;先後提出了120多條合理化建議,實施了62項技術革新,因此提高了工效1~12倍,創造效益、節約價值達60多萬元。鄧明俊多次評為南昌市勞模、特等勞模和江西省勞模,出席中南區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參加了省技術革新代表大會。195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光榮地出席了全國群英會。2011年獲得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新中國航空工業創建60周年航空報國突出貢獻獎。1977年12月病退。

鄧明俊是洪都公司3車間一名導管工,他幾十年如一日,每天提前到崗位,預先做好生產準備工作,把材料圖樣,工夾具都擺得井井有條,操作時總要把圖樣和工藝單看得一清二楚,從不馬虎了事。1962年1月,他們小組接到一批導管任務,盡管這種導管他們已做過多次,但工藝單是最近新編製的,和原來的老工藝單有些出入,憑著他過去操作經驗和實際情況,如果按新工藝單加工,就會影響產品質量。這批零件是急件,要立即完成,當時他旁邊一位同誌就主張先斬後奏,幹了再說。鄧明俊一聽,急忙勸阻說:“這不行!我們還是應經工藝員同意!雖然實際情況是這樣,但是我們操作者還是應該尊重工藝單。”鄧明俊拿工藝單去找工藝員,並反映到廠部與設計室。經過這一番曲折地查對,果然這份工藝單有錯誤,當時工藝員被他這種對工作一絲不苟的精神所感動,表示今後一定要提高施工質量,防止出差錯。

“工廠裏的生產像一部機器,在這整體裏哪怕一個小小的螺絲釘有故障也會影響到整體的轉動,所以我們應該毫無條件地照顧全局,服從生產調配。”這是鄧明俊在平時常說的一句話。鄧明俊對工作有高度的責任感,對上級交給的任務,沒有打過折扣。由於工作需要有時被調到外車間去幫忙,或是臨時性的突擊任務,要隨叫隨到。這樣不可避免地會打亂原來的計劃,因此有的同誌笑他是打“遊擊”,可是鄧明俊卻笑嗬嗬地回答:“為了完成生產任務,打全廠一盤棋的遊擊有什麼不好!”有一天深夜,他正睡得香甜,猛然聽到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原來是車間的值班主任。有一批產品明早就要交庫,晚上經檢查發現還有幾根管子沒有裝好,需要馬上突擊。鄧明俊說:“完成生產任務是我的責任。”他一麵說,一麵走出房間,隨著值班主任來到了車間。

鄧明俊不僅是一位出色的質量標兵,又是一位有名的革新能手。他搞革新的最大特點,就是從生產實際出發,圍繞生產薄弱環節和質量關鍵來進行。僅1961年以來,他就在車間領導與同誌們的支持下,先後實現革新建議15條,均已投入生產,有的提高工效2~20倍,有的解決了試造中的質量關鍵。比如有一批產品上的汽油管及座椅管零件,數量很大,進度又急,由於是手工裝砂噴燈彎曲,很容易產生裂紋,或橢圓超差,人力物力浪費很大。他就想辦法革新操作方法,把這批導管改在機床上進行彎曲,經試驗鑒定,不僅提高工效十餘倍,還保證了產品質量。他在做某導管零件時,工藝單規定:在零件兩端用8A4的鉸刀鉸孔。他考慮到采用鉸孔的方法會使壁厚度變薄,影響產品質量,就建議采用擴張器旋轉加工法,這樣不但保證了質量,還提高了工效。

鄧明俊是生產上的有名人物。有一次,工段裏正開展轟轟烈烈的“豐收二”導管成套賽。他的徒弟看到別的人都趕上來了,就焦急地說:“師傅!我們加快一點幹吧,反正檢驗員很信任你,你提交的零件檢驗員抽一兩件就過去了,毛糙一點有啥關係!”鄧明俊就嚴肅地說:“競賽不是為了個人的名利呀!這種導管裝在出廠的產品裏,就好像是人肚裏的腸子一樣,出了毛病,一時很難找出來,我們不能眼前圖快,而給國家在經濟上、政治上造成損失呀!你年紀輕輕的,要走正路,真正的榮譽是屬於生產的老實人的。至於檢驗員信任我們,就更應要求自己嚴,不能辜負同誌們的信任!”

鄧明俊作為一名普通的導管工,在洪都公司一幹就是幾十年,由於他的出色表現,自1956年以來他一直被評為勞動模範等光榮稱號,並多次出席省、市先進人物的會議。1977年12月病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