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財(1931.1—),吉林柳河人,1959年全國先進生產者,中航工業吉林航空維修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吉航)工人。1944年在吉林省柳河縣五道溝永恩長工廠學徒,1950年吉林省東北軍區東局子倉庫工人,1952年遼寧省撫順325廠火藥庫工人,1956年調入沈陽111廠工作,1958年調入國營雙吉機械廠(現中航工業吉航)發動機車間,鉗工。1959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17修理工廠(現中航工業吉航)發動機車間,工人。1965年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七○四工廠,先後在發動機車間、科研處、綜合廠工人。由於劉成財刻苦鑽研技術,不斷解決生產關鍵,取得了顯著成績,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195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並參加了全國群英會,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87年3月退休。
1958年劉成財積極響應上級號召,敢想敢幹,解決了許多生產關鍵。例如某廠在加工810型發動機尾錐體製造中,由於焊接後所造成的襯筒變形,不能保證質量要求,技術部門一時沒有解決辦法,使車間生產處於停工狀態,劉成財便和大家一起,進行研究試驗,為突破這一生產關鍵,他帶領其他同誌,連續加班加點,反複試驗,終於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做一套防止零件在焊接過程中引起變形的固定夾具,達到了規範公差的要求,保證了產品質量。又如,尾噴筒製造安裝邊有毛刺,過去是采用砂布打光,由於零件本身材料硬度很高,毛刺難以除掉,又是手工操作,效率很低,砂布浪費得多,而且不能保證質量。車間技術部門一時找不出解決的辦法。劉成財仔細琢磨,想出一個好辦法,在風鑽上卡上小銑刀來打刺,用半自動化的方法,代替手工操作,又省力又省事,提高了效率,節約了大量資金,保證了生產需要。
劉成財在修理802型尾噴筒的錐體中,必須試驗該零件是否漏氣,由於缺乏適當的固定夾具,在試驗當中,得好幾個人用手先將零件把住再擰上24個螺釘才能試驗,用這種方法試驗一個零件至少需3個人,用4個半小時才能完成。劉成財為此動腦筋,找竅門,做了一套試驗夾具,可先將零件放在夾具上,在用卡子將它固定住,這樣一來,使試驗工作方便多了。一個人在一個小時以內,便可試驗完30個零件,提高工作效率120倍。又如在修理810型加力燃燒室當中,穩定器根部經加工後普遍發生裂紋,而按零件性質和要求是難以修複的,技術部門也無法做出修複結論,造成大量機件報廢。劉成財看在眼裏急在心上,為挽救這些零件,他想辦法做了一套補片夾具,用電阻焊進行焊修,複活了大量價值高昂、製造又極其複雜的發動機機件,節省了大批新品備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1958年末,劉成財隨生產任務移交調到雙吉機械廠工作,擔任修理鉗工。當時正處於建廠時期,技術能力弱,設備缺乏,再加上原材料和備件的供應不能滿足生產需要,工廠雖然采取了許多措施,解決了一些生產問題,但問題總不能得到徹底解決,特別是其中備件極其缺乏,廠內生產不了,外廠訂貨又不能及時供應,導致生產時常停工。例如某型加力燃燒室的碗形堵蓋,買不來,又加工不了,給生產帶來了無法逾越的困難。為此,劉成財主動與車間主任商量,提出自己試製。經他製作一套模具,加工出來的零件合格率達到了100%,劉成財被人們稱為生產線上的能工巧匠。當年6月,車間增加了生產任務,其中802、810、890三型燃油總管的修理任務異常繁重,經常滿足不了裝配的需要,劉成財采取將直徑較大的鋼球通過腐蝕的方式使其縮小等辦法,終於做出了小鋼球,突破了總管的修理關鍵,保證了裝配的需要。
在開展崗位大練兵過程中,他前前後後改進了10多種工具、夾具以及各種簡易設備,大大減輕了繁重的體力勞動,為完成生產任務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例如在製造某型尾錐體零件鑽孔的工序中,製作出了一套夾具和樣板,把零件套在一個固定的車子上,這樣既方便又能保證質量,杜絕了過去容易鑽偏的現象,提高工效25倍多。又如在分解69加力燃燒壓板時,由於固定螺釘太少,擰得不緊,有時被刻傷導致報廢。他便改進了夾具,提高了工效。他工作細致,責任心強,多年如一日,投身小改小革、修舊利廢等雙增雙節活動中,僅1959年1年他就擴修複活了多項發動機上的主要零件,如某型的尾錐體通風罩、魚鱗、風擋和空心套等結構複雜、價值昂貴的零件100餘件,為國家節約大量資金,受到職工群眾和上級領導的一致好評。
劉成財於1987年3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