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發(1933.10—1988.1),黑龍江雙城人,1977年全國先進生產者,時任國營惠陽機械廠(現中航工業惠陽航空螺旋槳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惠陽)工人。1953—1966年在國營偉建機器廠(現中航工業哈飛)車工;1966年7月—1969年2月,國營惠陽機械廠(現中航工業惠陽)第25車間車工;1969—1977年,任副工長、工長等職務。197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1982年,任31車間副主任、代理車間主任、25車間副主任等職務;1982—1985年,任9車間主任;1985—1987年,因病在家休養。周立發在國營惠陽機械廠第一次加工金屬槳葉時,摸索出一整套的機加工序,為金屬槳的研製及批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987年4月退休。1988年1月因病去世。
1966年,周立發離開家鄉來到地處河北省保定地區的國營惠陽機械廠(簡稱惠陽廠)工作。保定地區糧食比東北定量低、粗糧多、副食差,而且正值惠陽廠建成伊始,工作強度大,周立發對此毫無怨言,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
周立發在普通的機械加工崗位上,以自己勤勞、靈巧的雙手,積極完成各項生產任務,積累了豐富的機加技術經驗,贏得了工廠全體幹部職工的尊敬,同時也為國家螺旋槳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1963年,航空工業局依據國家要求,決定讓惠陽廠研製飛機金屬槳。1967年金屬槳轉入試產,此時已成為業務骨幹的周立發,勇挑重擔,在工藝資料不穩定、加工技術都不成熟的情況下,帶領機加小組投入到緊張的試製任務中。由於是第一次加工金屬槳葉,毛坯和設備條件較差,小組成員都沒有經驗,周立發在盡量減少廢品量的情況下,摸索出一整套的機加工序,為某型號金屬槳的研製及批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也為後續其他螺旋槳的試製與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周立發在國營惠陽機械廠工作期間,榮獲工廠先進生產者、鐵人式的好工長、學習大慶模範標兵;1977年被保定市評為先進生產者,1980年、1981年被評為保定市勞動模範;1985年被評為保定市優秀黨員;1979年被評為河北省國防工業勞動模範;1977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並出席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
周立發1987年4月退休,1988年1月25日因病去世。
董仁揚1978年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
董仁揚(1935.8—),重慶人,1978年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時任國營新都機械廠(現中航工業成都發動機(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成發)設計員。1960年7月由北京航空學院發動機工藝專業畢業留校參加教改,1961年分配到國營新都機械廠工藝處工裝設計科任刀具設計員,1966年6月—1976年任刀具設計員,1976—1984年任刀具室主任、主管設計師,1985年1月—1997年9月在工裝設計科任工程數學室負責人。在成發工作期間,多次評為公司勞動模範和優秀黨員;1978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78年評為第三機械工業部先進個人標兵;1979年獲四川省勞動模範稱號;1981年被評為成都市優秀黨員;1979年、1984年兩次被評為成都市勞動模範;1993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被航空航天工業部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77年當選四川省第五屆人大代表。1997年9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