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顯(1916.8—1986.9),湖南湘鄉人,1978年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航空儀表、電氣專家,我國航空儀表、電氣技術奠基人之一,時任第三機械工業部第301研究所(現中航工業綜合技術研究所,簡稱中航工業綜合所)工程師。長期從事儀表、電氣元器件的研究及新技術攻關和推廣工作。1936—1940年在湖南大學學習。1940年畢業後進入成都空軍儀器修理所、修造廠,擔任技術員。1943—1944年在成都空軍機械學校高級班學習。1944—1946年在空軍從事飛機修理工作。1946年被派往美國空軍機械學校學習,1947—1948年,在南京國民政府空軍駐華盛頓辦事處任職,1948—1949年在南京國民政府空軍駐斯立克航空公司任駐廠檢驗員。1949年回國並投奔解放區,曆任空軍機務處副工程師,空軍工程部修理處工程師,航空工業局生產處三科工程師、副總工藝師、副處長,第三機械工業部航空儀表處總工藝師、副處長,綜合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副所長、總工程師、科技委主任等職。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8年起當選為第五屆和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78年參加全國科學大會,並獲得“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被評為航空工業部勞動模範。1984年11月離休。1986年9月去世。
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航空電位器使用的鉑銥合金奇缺,影響型號裝備的生產交付。為了解決此問題,沈祖顯查閱大量資料,進行對比分析,提出了采用金基合金代替鉑銥合金的建議。但是,采用金基合金需要解決一係列工藝、技術等難點問題。為了解決這些為問題,沈祖顯積極奔走於科研、生產、用戶之間。1967年,他先後在昆明和北京召開了多次金基合金的技術交流會和航空材料有關標準的審定會。1975年,金基合金不僅成功地廣泛應用於航空工業有關產品上,而且還被推廣到全國其他一些部門,並於1978年被納入國家標準。金基合金的采用,僅在第三機械工業部國營第221廠(現中航工業太航)平均每年就為國家節約外彙80多萬美元。
1973年秋,在北京舉辦的法國展覽會上,沈祖顯看到了一種質量好、可靠性高、具有發展前途的線簧式插孔,從國外引進需要800萬元,引進成功後還要支付利潤分成。為了給國家節約外彙,沈祖顯下定決心自行攻關。在他的指導下,河南伊川航空接插件廠成功地研製出了線簧插孔自動裝配機。這種接插件不僅在航空行業廣泛應用,而且也被郵電、鐵路、計算機、造船和無線電等行業所采用,得到使用單位的一致好評。沈祖顯不僅促進了我國航空接插件的更新換代,同時使我國航空接插件的生產具備了從仿製轉向獨立設計的能力。
電刷的磨損直接影響航空電機的使用壽命,蘇聯製造的有色電刷壽命短,而黑色電刷換向性能好,壽命可高達3000小時。為了攻破這一難關,沈祖顯協助國營曙光電機廠(現中航工業曙光)研製了一台電刷地麵模擬試驗機提供給電碳廠所試驗,采用二硒化铌固體潤滑劑加石墨的電刷運轉良好,從而延長了航空電機的壽命,解決了多年未能解決的電刷磨損、換向火花大等技術關鍵。
沈祖顯總是把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1976年,他因病住院期間,把經辦的15項技術問題逐條寫出意見,並做好相關安排。他十分惦記國營武漢航空機械儀表廠(現中航工業武儀)進行的電位器電刷摩擦力矩試驗情況,大病初愈就再次前往武漢,而且冒著雪步行走了3個多小時。
1951年,他把國家發給他的獎金全部上交;三年困難時期,他多次寫信要求降低自己的工資;1966年,家鄉辦廠需要錢,他寄贈1000元;1976年,他拿出600多元買了一架照相機,放在工作單位供大家翻拍各種資料;1982年,組合夾具學習班上,錄音機不夠用,沈祖顯又拿出1000多元買了10台錄音機和10盤磁帶,連同自己家裏的一台電視機親自送到學習班,供大家使用。
1984年11月,沈祖顯離休,但他人離心不離。1986年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出對製冷壓縮機生產線引進問題進行考察的提案,他先後到西安、黃石等地出差20餘天;為了解決航空模具材料問題,又到陝西興平考察;6月,參加航空工業部科技委在廣西召開的工作會議。
1986年9月27日,沈祖顯在參加國家計委的工作會議上,心髒病突然發作,經搶救無效,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