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劉英衛 1989年全國勞動模範(1 / 1)

劉英衛(1942.12—),江西奉新人,1989年全國勞動模範,中航工業江西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洪都)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部級專家。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力學係,同年參加工作,曆任中航工業特飛所、512廠、國營洪都機械廠設計員、副組長、主任設計師、高級工程師、航空航天部部級專家。1979—2003年在國營洪都機械廠飛機設計研究所任組長、主任師、強度室副主任、所科技委主任。1986年獲得工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國培養的第一批在職工學博士。他主持並參與了我國航空航天多個產品型號的結構強度設計工作以及來自航空航天領域的多項結構強度課題研究工作,此外還主持並參與了我國海洋石油平台結構、重型工程機械結構及橋梁的結構強度分析。在結構有限元分析及可靠性等方麵取得了一係列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技術成果,其中“飛機結構分析和優化設計”等10餘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工委及部級重大科技成果獎。在國內外發表論文90餘篇,其中在國際上發表論文獲一等獎,並參與編寫了《航空結構有限元分析指南》等10餘部專著。1980—1986年多次評為航空工業部、江西省勞動模範。198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11年獲得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新中國航空工業創建60周年航空報國突出貢獻獎。2003年1月退休。

劉英衛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飛機結構分析與優化設計的研究成果,早就揚名海內外的學術界。1994年,在中國與俄羅斯聯合舉辦的“飛機結構強度學術交流會”上,他宣讀的《序列響應麵法及其在飛機結構可靠性分析中的應用》新論文,受到專家的讚揚,這一方法對解決工程中各種隨機問題具有重大意義,把序列響應麵法應用於航空結構可靠性分析及研製的實用軟件係統,在國內外尚屬首次。1996年此文獲江西省1994—1996年3年期間省內各專業領域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一等優秀論文。

劉英衛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潛心鑽研,叩開了“有限元”的大門,使飛機總體強度分析基本實現了有限元素化,成為我國最早將“有限元素法”用於飛機強度計算的科技人員之一。1978年在我國首次召開的“全國有限元素法學術會議”上,他登台宣讀了6篇論文,其中《全機振動有限元素分析》一文被推薦為大會報告論文;在分組宣讀的論文中,《複雜結構穩定有限元分析》一文被大會評為優秀論文。

有限元素法可以準確地分析結構,但它不能直接用於設計結構。劉英衛經過反複探索,反複實踐,提出一種“同步迭代”方法,成功地攻克了應力設計中的這一關鍵,被航空工業部確定為重點推廣的優化設計程序之一。

劉英衛在求索中深切體會到,要使我國飛機結構分析與優化設計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必須具有更深更紮實的理論作基礎。1983年他作為全國第一個跨越碩士研究生階梯的在職博士生,被中國力學理事會會長、大連工學院院長錢令希教授破格錄取。在錢令希教授的指導下,他撰寫的《三維形狀優化設計程序》論文,1984年在法國召開的第14屆國際航空科學理事大會(ICAS)上宣讀;他與程耿東教授合作的“擬解析敏度分析”技術研究成果,於1986年9月在美國召開的第一屆世界計算結構力學會上交流,引起了國際優化界的矚目。他以取得多項重要科研成果的優異成績,摘取了我國計算結構力學工學博士的桂冠,《現代飛機結構分析與優化設計》博士論文,被專家們認為達到國際前沿水平。

豐碩的成果,並沒有使劉英衛陶醉、滿足。應美國ASCE結構安全與可靠性委員會主席、凱斯大學摩塞斯教授的邀請,劉英衛於1989年11月以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從事“結構可靠性”專題研究。在美國兩年間,他完成新課題研究共15項,其中由美國、瑞士、加拿大產業部門提出的10個研究項目,已得到應用;5個由美國科學基金會支持的理論研究項目,順利完成。由此他榮獲“博士後研究科學家”。1991年劉英衛謝絕了摩塞斯教授的再三挽留,如期回歸祖國,並立即投入航空工業部南昌飛機製造公司(現中航工業洪都)項目的攻關。

“以最少的時間,獲取最大的效果”。這是劉英衛在科研工作中遵循的一條準則,他從不浪費點滴時間。他經常出差,同誌們都感慨地說:“跟老劉出差,就好像打仗,不掉幾斤肉是回不來的”。劉英衛一心搞科研,常常連自己的病痛都無暇顧及。1983年元旦前,摸擬件圖樣急需發出,當時他正感冒發燒,硬是帶著病痛突擊了兩天,按時完成了任務。

劉英衛於2003年1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