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1940.1—),河北永清人,199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簡稱中航工業導彈院)研究員。1963年畢業於南開大學,同年被分配到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五研究所(現中航工業導彈院)工作,1988年3月晉升為研究員。張明從事紅外技術研究30餘年,是該專業的學科帶頭人。他參與了多項重點型號產品研製工作,解決了“跟蹤平穩性,抗目標背景幹擾”等多項重大技術關鍵。1987年1月被航空工業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稱號;1993年榮立航空工業總公司一等功;1993年5月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和五一勞動獎章;1994年12月被國家人事部授予1994年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稱號;199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張明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第七屆、第八屆人大代表。2000年2月退休。
張明在紅外導引頭設計方麵有很多成就。從1976年開始,他就開始了格鬥型導引頭的研製,1982年製造出原理樣機,進行了試驗;1985年製造出全尺寸樣機,完成全麵測試。
該導引頭采用了自行設計的離軸-共軸調製技術和相應的調製盤,首次采用了變頻-變視場技術,可實現大視場截獲、小視場跟蹤;采用了浸沒型銻化銦製冷探測器,解決了製冷濾光片、冷視場光欄、大回轉角光學係統一體化設計等一係列技術問題。因該導引頭在跟蹤角速度、跟蹤範圍、自動截獲能力、變係數導引規律和全向探測能力方麵達到國際上紅外格鬥導引頭的水平,曾獲得航空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該格鬥型紅外導引頭的研製為隨後的某引進型產品轉讓生產和消化吸收其技術創造了極為有力的條件。從1986年開始,張明又帶領他的同事們開展紅外成像技術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他克服了當時國內工藝技術水平和器件水平相對落後的困難,采用章動掃描、線列探測器件、幀捕捉、光纖傳像和數字信息處理等技術,其中章動掃描加線列探測器件構成成像係統在國內外尚屬先例。該預先研究成果,為後來的第四代先進紅外導彈的研製奠定了一定基礎。
特別是在PL-5乙導引頭的性能調試與故障排除中,張明曾被領導和同事們譽為“神手”,一旦PL-5乙導引頭發生故障或性能調試不順利,隻要張明一上手,導引頭的問題總能得到及時解決。“神手”的稱謂是與他對產品的熟悉和研製經驗的積累是分不開的。
張明長期從事空空導彈紅外導引頭的研究設計工作,同樣也重視導引頭的試驗手段的建設。建所初期,導引頭的試驗手段非常落後,張明積極協助路學榮、鄭誌偉等專家對導引頭仿真試驗方法與試驗設備進行了積極探索研究,1963年他們委托上海工廠加工,1964年初設備陸續到位。他們在3間舊平房中開始建立簡易實驗室,配備標準儀器46台(套)。在簡陋條件下,開始對PL-2導引頭的性能測試。經過對產品實際的測試,加深了對PL-2導引頭技術文件及技術指標的理解,為承擔PL-2導彈仿製總設計師單位職責提供了技術準備,為其後同類導引頭的研製提供了基礎,也為建設更為先進的實驗室積累了經驗。1970年,設計了PL-5乙導引頭調試專用轉台及其配套設備。到1980年,他們又開始研製一種新型的紅外導引頭綜合測試轉台。
張明於2000年2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