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世榮(1945.10—),四川什邡人,2000年全國勞動模範,高級技師,中航工業成都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成發)工人。1958—1964年四川省什邡縣興木器社木工;1964年9月356部隊任保管員、班長;197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3月轉業到國營新都機械廠(現中航工業成發)七廠50車間幹磨工。在工作中始終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被譽為“拉刀大王”。據不完全統計,他近11年完成了80000多個工時,相當於幹完了36年的活。1991—2003年連續13年被評為公司優秀黨員,連續10年被評為公司勞動模範;1992、1998年兩次被評為成都市優秀黨員;200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05年11月退休。
青世榮有一種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他靠這種精神苦練精磨拉刀技術,終於成了技藝超群的“拉刀大王”。他充分利用這種技術和絕活,為公司解決了大量的生產難點,為公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1970年青世榮轉業到國營新都機械廠後,他刻苦鑽研技術,進步很快,深得周圍師傅們的喜愛。他隻跟師傅學習了3個月就可以獨立操作,1年以後就已經擔當起了拉刀的精磨工作。他幹活喜歡琢磨,往往一種方法不行他就多換幾個角度、多想幾種方法,對工裝夾具進行小改小革。如公司在大幹高溫餘熱餘壓發電(TRT)項目時,由於加工精度要求高,渦輪盤榫齒長時間磨不合格,青世榮提出可改在精平磨床上幹。在工藝人員的配合下,改進工裝,經過反複試驗,很快就解決了這個技術難題,確保了產品的質量要求。又如,車間承攬了兄弟廠的高精度組合銑刀,但是車間設備精度不夠,配合尺寸很難保證,領導將攻關任務交給了青世榮,他二話沒說就埋頭琢磨開了,硬是在平磨上反複試驗並最終保證了配合尺寸要求。工廠“軍轉民”以後,除了生產軍品,還要生產民品、外貿產品。由於產品種類增多,現有的設備就不適應了。有一次要精磨一個1.5米長的零件,但精密磨床隻能加工1米長的零件,超過1米長的零件就不能保證精度要求。他白天晚上琢磨這件事,查閱資料,設計畫圖,反複試驗,終於在磨床的磁力台上找到了解決的辦法。經過青世榮改裝,在精密磨床上不僅可以加工1.5米長的合格零件,而且提高工效數倍。
隨著軍品不斷改進,難度也不斷增加。一批軍品發動機渦輪盤榫齒采用了新標準,尺寸、光度、型麵要求比原來高出許多,加工榫齒的拉刀成了全公司的關鍵。青世榮想盡辦法,用仿型夾具修正砂輪,正式加工前先磨試件,加班加點地幹,終於攻下了這道難關。跟他在一起幹活的技術人員翹起拇指說:“老青不愧為‘拉刀大王’,再難的活兒到他手裏也不在話下呀!”
青世榮還用自己精湛的技藝,為蘭州、天津、武漢、上海等地的大型民用企業解決了不少燃眉之急。他的絕活兒也博得了外商的讚賞,為公司贏得了榮譽。青世榮憑著一手絕活,常常有人慕名高薪聘請,但他都一一婉言謝絕,一心撲在工廠裏。
青世榮於2005年11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