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林(1969.11—),湖南炎陵人,2005年全國勞動模範,時任株洲南方航空動力有限公司(現中國南方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南方)鍛工,高級技師。1989年8月參加工作,任南方動力機械公司(現中國工業南方)503車間鍛工,2噸自由鍛工組長,2010年3月任鍛造車間副主任。李冬林在多年的工作中踐行踏踏實實做事、實實在在做人的人生信念,在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惡劣的崗位上摸、爬、滾、打20多年。身為鍛工組長,他在追求個人進步的同時,注重團隊建設,把班組打造成一支一流的團隊,在他的帶領下,屢建奇功,受到上級部門的表彰與獎勵,“李冬林班”也因此而得名。2004年被授予中航二集團勞動模範、全國國防科技工業係統勞動模範,2005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07年,他所在班組被中航二集團和中國國防郵電工會聯合授予“李冬林鍛工班”稱號。
20多年前,李冬林由湖南炎陵考進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技校鍛工班學習,畢業分配到南方動力機械公司503車間當鍛工。為了掌握2噸自由鍛工掌鉗的技術關鍵,每當師傅操作時,李冬林總是在旁邊細細觀察,記住師傅的一招一式,碰到操作難點,一定打破沙鍋問到底,直到弄明白為止。就是靠著這種勤奮好學的工作態度,讓李冬林的技術迅速成熟,26歲的他成為掌鉗工中最年輕的“掌門人”。隨著公司航機任務的增加,接觸的新材料、新產品也越來越多,為了掌握毛坯、材料的內部結構,性能、鍛造等新要求,他買來書籍和雜誌如饑似渴學習新知識,他的技術也日漸提升,許多讓人望而生畏的難活,經他手都能迎刃而解了。
“打鐵翻砂,不如回家”。這句話道出了打鐵人的苦、險、髒、累。夏天,紅彤彤的爐火烤得人火燒火燎地疼;冬天,身著單衣,胸前烤得火熱,後背冷得刺骨。站在爐前眼睛通紅,鼻子眼睛沾滿灰塵油煙,還經常被飛濺火星灼傷。幾十千克、幾百千克重的鍛件都要靠鉗子翻動,一天下來,連骨頭都是酸的。因為工作環境太差,李冬林所在班組有的職工改了工種,有的調走,但他卻沒有退縮,在這個崗位上幹了10多個春秋。2002年,他創造了一人完成7324個工時,產品合格率達100%的奇跡。
在取得一個又一個榮譽後,李冬林並沒有知足,一直把“激情進取,追求卓越”作為工作的原動力,繼續義無反顧地向更高目標衝刺。在個人追求的同時更注重團隊建設,他立誌要把班組打造成一支一流的團隊,要在最基層創造出耀眼的輝煌。
從個人技能上,李冬林力求把班組每一個成員訓練成一隻“虎”。他經常組織開展技能培訓、“特種兵”演練、“多麵手”培訓,讓班組成員具有高技能、多技能的本領,他甚至手把手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