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1961.2—),山東青島人,2005年全國勞動模範,中航工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簡稱中航工業沈陽所)副所長。1982年7月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空氣動力學專業,同年分配到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工作。曆任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室副主任、黨支部書記兼副部長、部長、副總設計師,2010年5月任副所長。1987年8月入黨,1990年6月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氣動力學專業工學碩士學位,2009年7月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流體力學專業博士學位。曾於1995年9月參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辦的“發動機設計”第三期高研班學習;三次赴俄羅斯進行技術合作,一次赴美國進行技術合作。是中航工業首席技術專家,總裝氣動力專業組和總裝863-××專家組成員。曾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國防科技工業係統勞動模範;沈陽市優秀專家;先後7次榮立部級一、二、三等功;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和光華科技基金獎三等獎多次及航空銀獎等;200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07年當選中共十七大代表。
趙霞入所30多年來,一直堅守在戰鬥機設計研製的第一線,先後參加或組織完成了殲8係列等多個國家重點型號飛機研製和總裝、空裝及集團公司預研課題的研究工作。主要從事飛機總體氣動布局設計研究,是本專業學術帶頭人。
她負責的飛機前緣縫翼設計,在當時是一項高新技術,采用該技術可以顯著改善飛機的機動性。工作中她采用先進的分析方法和試驗手段,在全麵係統摸清各設計參數影響規律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工程可實現性,最終攻克了技術難關,獲得了滿足型號研製技術要求、性能先進的最佳方案。
從1986年開始,她先後負責或參加了三大係列飛機各類外掛武器、外掛物分離軌跡仿真分析、風洞試驗研究,解決了一係列仿真及試驗中的技術難題,不僅順利完成了型號飛機涉及的各類外掛物分離特性研究工作,為飛機安全分離外掛武器提供了準確可靠的設計依據。同時也不斷提升了數值計算方法在外掛物分離軌跡仿真分析中的應用水平及風洞外掛物分離軌跡測量試驗技術水平。
在國產第三代殲擊機研製正式立項之前,飛機總體氣動布局分析摸透工作已經提前啟動,這項工作意義重大,直接關係到能否全麵掌握第三代先進殲擊機設計理念和設計思想。工作難度大、技術資料缺乏,現有計算手段和試驗條件遠遠滿足不了需要。麵對困難,作為總體氣動部的負責人,她帶領技術人員積極應對、果斷決策,與風洞試驗單位共同成立聯合攻關小組,製訂了詳細計劃,確定了合理可行的方案,采用先進的仿真計算方法和風洞試驗技術相結合,同步展開全麵的仿真分析和試驗驗證。經過幾年的努力,不僅全麵係統地掌握了第三代先進殲擊機總體氣動設計思想、氣動特性,還突破了所涉及的氣動布局設計與風洞試驗關鍵技術,為後續改進改型和新一代先進戰鬥機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推動了多項風洞試驗技術的創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