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6章 李先哲 2010年全國勞動模範(1 / 2)

李先哲(1966.5—),山東掖縣人,2010年全國勞動模範,中航工業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哈飛)副總工程師。1987年於西北工業大學飛機係空氣動力學專業畢業後,分配到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現中航工業哈飛)工作。2000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0年9月獲研究員級高工。1987年7月—1997年先後任飛機設計所一室、十一室設計員;1997年10月—2000年7月,先後任飛機設計所十一室、一室主任;2007年7月,任飛機設計所一室副總設計師兼主任;2000年9月—2008年2月,任飛機設計所定翼機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2008年2月,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兼定翼機總設計師;2009年8月任公司副總工程師。是國防科工委航空器總體和結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李先哲1987年以來,一直從事運12係列機的設計研發工作,先後獲得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航二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立個人一、二等功各1次,獲中航二集團總經理鼓勵獎1次,哈爾濱市第32屆勞動模範,2009年黑龍江省勞動模範,201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李先哲在運12係列機設計研發過程中,他潛心鑽研,虛心求教,很快成為民機總體設計、氣動力設計、飛行品質分析、適航驗證技術領域的專家,研究成果在第四屆中俄氣動年會上宣讀,受到中外專家一致好評。在從事運12係列飛機設計研發的長期工作中,麵對國際上激烈的航空市場競爭,他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認為“沒有創新和新技術的應用,不可能研製出真正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在運12Ⅳ型飛機取FAA型號合格證期間,該型機完成了國際上尚無飛機進行的結冰尾翼適航驗證,使中航工業哈飛成為國內唯一掌握此項高難度、高風險驗證技術的航空企業。他參與和主持設計的運12係列飛機,現已成為我國民機適航水平最高、出口量最大、性能最穩定的飛機。在研並成功首飛的新一代渦槳通用支線運12F飛機,是運12係列飛機的跨代之作,集中采用當代先進技術,完全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李先哲在運12F飛機設計上,大膽采用計算流體動力學(CFD)技術應用於飛機總體氣動布局優化,使中航工業哈飛的氣動力設計水平跨入同行業先進行列,並節約試驗費用近400萬元。2005年,他承擔了運12F型號研製的全麵工作,該型號研製任務重、時間緊,工作量大。他身先士卒,帶領設計團隊完成設計、工程出圖和工藝準備、研製與試製並行階段,連續邁出三大步。推行“損傷容限”設計方法,此設計方法是國產輕型運輸機的新課題,在國內輕型民機設計研發尚屬首創。在他的帶領下,參研團隊經過一年半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掌握了結構損傷容限設計、分析、試驗和驗證方法,多項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驗證方法得到美國FAA適航當局的認可。他組織建立了型號設計規範,適時引入計算流體動力學仿真、液壓係統數值仿真、電磁兼容數值分析及損傷容限分析軟件,積極采用飛行仿真等先進設計分析方法,組織攻克了如“運12F容限設計分析”、“計算流體動力學”等多項技術關鍵。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創新應用不僅縮短了飛機研製周期,降低了大量科研費用,還提升了團隊自主創新能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他帶領的運12設計團隊,近幾年取得17項省、市、國家科研成果和3項國家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