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武(1974.4—),黑龍江巴彥人,2010年全國勞動模範,中航工業哈爾濱東安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東安)新機研製中心車工。1994年6月東安技校畢業,分配到哈爾濱東安發動機製造公司,先後在401車間、511車間、國際業務部和新機研製中心幹車工。199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2年7月獲得高級技師資格證書。王英武從一名技校生到高級技師,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拿出了數十項革新與發明。王英武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央企業知識型先進職工標兵、黑龍江省勞動模範、哈爾濱市勞動模範、哈爾濱市特等勞動模範、集團公司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2009年被授予哈爾濱市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力勞動模範提名獎,201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994年東安技校畢業時,王英武的理論和實踐總分獲全市統考第一,被分配到哈爾濱東安發動機製造公司幹普通車工。幹過車工的人都知道,車工是“三分技術七分刀”。王英武深知這個理兒,他暗下決心:要幹,就幹出個樣,無愧於自己的選擇!在實習期間,他就開始在磨刀技術上下功夫。經過勤學苦練,王英武練就了一手磨刀絕活,他磨出的刀具不但好用,外觀還十分好看,就像是一件藝術品。
技校畢業生至少要實習3個月才能獨立操作,可王英武憑借自己紮實的功底,很快就開始獨立加工零件。王英武用100%的產品合格率向大家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在他眼裏,幹不好本職工作,連自己這一關都過不去。為此,他的業餘時間都“交”給了書本。在學習本專業知識的同時,他還背英語、啃計算機編程,拿下了黑龍江省教育學院計算機專業大專文憑。
學習,使這位普通的青年工人實現了人生旅途上的巨大跨越,從一名技校生到高級技師,他隻用了8年時間。知識,更教會了他用腦子幹活。例如,剛進廠時,王英武接手的鋁圈活兒又薄又大,加工完的尺寸在機器上量絲毫不差,可拿到手上一量卻不對了。他一琢磨,發現原因出在擰螺絲時手勁不勻。從此,他班前班後練手勁,幹其他活兒時也留心手指的輕重與效果。到後來,王英武不僅加工每件鋁圈都能達標,車起相當於頭發絲1/70厚度的精確的部件時也能得心應手。車間裏不管哪個種類、哪個型號的車床,王英武都能熟練操作。遇到形狀不規則、操作複雜的加工件,他常常是一個人轉四五台機床:小床子施展不開了,就上大車床;三爪床幹不了,再用四爪床,哪兒適合就到哪兒。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05年的哈爾濱市“技運會”上,王英武拿了車工第一名。
王英武所從事的工裝生產,是機械加工行業難度最大的環節,每天接觸的幾乎都是小批量零活兒,有時甚至隻加工一兩件。這些年,王英武用嫻熟的技藝,為車間生產解決了無數個關鍵問題,更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拿出了數十項革新與發明。
某科研發動機夾具的圖樣出來了,是在一個不鏽鋼長杆螺絲的3毫米寬內孔裏再車一個內溝槽,別說材料本身不好加工,就是那麼細的孔,一般刀也進不去,何況還要在裏邊留出摳槽的移動空間!這難題,又是王英武拿下的。
錐度量規是加工航空產品的專用工具,隻有雞蛋大小,著色在90%以上,而且表麵粗糙度要求極低。可由於這種錐度量規角度大,內磨又無法磨製。王英武知道後,建議精車錐麵然後研磨。怎麼幹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以他這樣的手法,一天隻能加工一兩件,太慢了。王英武又反複摸索,總結出一套“錐度校正法”,一天能加工出8~10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他還研製完成了“多活合一車削法”、“雙向專用車刀”、“廢鑽改製車刀”等數十項革新發明,提高了工作效率。每年僅革新項目就為公司節約創效10多萬元。
某型機漲圈加工幾十年來合格率僅為10%左右,在該生產線調整到511車間後,公司領導點名讓王英武參與攻關。王英武經過一段時間地摸索和總結,果然不負重望,產品合格率很快提高了四五倍,並最終達到80%,整整提高了7倍。
在加工某大型運輸機科研機型的中心拉杆時,國內研製該產品的企業共有3家。由於該零件係超細長杆,長度和直徑比近30倍,而精度要求又高,加工難度大,其他兩家一直未能交付合格試驗件。王英武又勇挑重擔,與技術人員一起改進工藝路線,僅用一個月時間就交付了合格試件,用普通車床創造了科研生產奇跡,打破了國外對此機型關鍵件的技術封鎖,現在該產品的生產周期僅為7天左右。
在工作中,王英武毫無保留地把技術傳授給大家,起到“傳、幫、帶”作用。在哈爾濱市“名師帶高徒”活動中,他連續兩屆獲得“模範名師”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