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惟我彭大將軍。
---毛澤東
在彭德懷的軍旅生涯中,毛澤東曾兩次以此詩讚譽他。1935年10月,彭德懷指揮紅軍,於吳起鎮擊退尾追進剿的馬鴻賓、白鳳翔兩支勁敵,從而結束了長征路上敵人的追剿,為中央紅軍長征的勝利劃上圓滿的句號。毛澤東欣然命筆揮就了這首讚譽彭德懷的詩。1947年,胡宗南率20萬大軍進攻陝北,彭德懷主動請纓指揮陝甘寧部隊,以2萬之眾迎戰10倍於己之敵,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即從根本上扭轉了陝北戰局,當彭德懷贏得沙家店全殲敵整編三十六師師部及兩個旅這扭轉戰局的關鍵一仗時,毛澤東又以此詩贈彭德懷。在人民軍隊的高級將領中,獲得毛澤東如此之高讚譽者是絕無僅有的。這首為今人廣為傳誦的詩,是對彭德懷無畏的戰鬥精神、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屢挽危局的赫赫戰功的生動而真實的寫照。
一、鬧糶·除霸·起義彭德懷原名彭得華,1898年10月24日誕生於湖南省湘潭縣西南鳥石峰下的一個貧苦農民之家。6至8歲在其姨父肖雲樵家念過兩年私塾,8歲時迫於生計而輟學。還是童年的彭得華即靠砍柴換米分挑起養家的擔子。15歲前先後當過富農家的放牛娃、煤窯裏的車水工。在苦難中掙紮的彭得華,痛恨人世的不平,從小即開始了"窮苦人的活路在哪裏"的思考。這時對他思想影響最大的有兩點:一是太平軍的故事。彭得華的伯祖父曾參加過太平軍。
經常給少年彭得華講太平軍的故事。"什麼有飯大家吃啦,女人放腳啦,平田土啦,我便產生了打富濟貧、消滅財主和為窮人找出路的思想"。
再就是鳥石峰的傳說。在高聳入雲的鳥石峰頂上有座祠堂,祠中有一尊威風凜凜的武將塑像,相傳他是元末義軍陳友良的參政易華。陳友良兵敗後,易華帶領一支人馬來到鳥石峰憑險據守,打富濟貧,後被官軍殺害。當地民眾為紀念他在此建祠立像。彭得華深深地被易華的傳說所感染,立誌要像易華那樣,為窮苦人擺脫苦難獻身。
因此,打富濟貧,替窮人找活路,成為彭得華革命人生的最初追求。而將這種追求付諸行動的第一次嚐試便是"鬧糶"。
1913年,湘潭地區發生大旱,糧田顆粒無收,樹皮、草根、觀音土都成了充饑之物。地主、富商乘機囤糧居奇,廣大饑民走投無路,紛紛起來"鬧糶"(強迫富戶平價糶糧給饑民),彭得華成了鬧糶饑民中最年輕、最勇敢的一員。一日鳥石寨的饑民到李家瓦屋"陳滿鑽子"家糶糧,但任憑饑民們如何請求,家有數年陳穀的"陳滿鑽子"卻一口咬定無糧可糶。彭得華挺身而出,爬上陳家倉房屋頂,將瓦推下,露出米倉。
並鼓動說,他不糶,我們就自己拿。眾人蜂擁而上,將三間屋瓦扒下過半。陳家無可奈何,隻好按饑民們的要求開倉放糧。這次"鬧糶"使彭得華第一次感受到了窮人反抗鬥爭的力量,同時造成了彭得華走出鳥石狹小天地的機緣。彭得華在"鬧糶"中的鼓動作用,引起了富戶們的仇恨,他們告到縣府,縣團防局以"聚眾鬧糶,擾亂鄉曲"的罪名拿辦彭得華。為躲避官府的緝拿,年僅15歲的彭得華,帶著鏟除人間不平的渴求,離開鳥石,開始了他漫長的為天下窮人找活路的征程。
彭得華離開鳥石後,到洞庭湖南濱的西林圍當了修堤工。由於他多次參加停工、罷工以要求增加工資的鬥爭,於1916年春節前,被當局認定為"不安定分子"而遭驅逐。時值湘軍在長沙招兵,剛毅、倔強的彭得華走投無路,憤而投軍。1916年3月中旬,在湘軍第二師六團當了一名二等兵。由於在作戰中機智勇敢,到1920年,先後升為一等兵、副班長、班長、排長。從軍後的彭得華,並沒有改變為窮人找活路的人生目標,這期間共交結了20多個誌趣相投的青年士兵朋友,並在1920年夏,與李燦、張榮生、席洪全等7人秘密組織了"救貧會",其宗旨是:滅財主,平均地權;滅洋人,廢除不平等條約發展實業,救濟窮民;實行士兵自治,反對體罰和克扣軍餉,實行財政公開。他們的第一次救貧活動是處死地主惡霸區盛欽。
1921年夏,彭得華升任代理連長,帶一加強排駐紮在華容縣滋口鎮。每到一地彭得華都要到民眾中去了解民情,一個叫薑子清的農民向彭得華哭訴了他多年淤積起的湖田被區盛欽霸占的遭遇。區盛欽是該鎮稅務局兼堤工局局長,乃當地一霸。他仗著其兄是趙恒惕省署的高級參議,橫行一方,不僅巧立名目增加稅收,而且霸占窮人良田房產、葦地湖麵。彭得華決心為民除害。他召集救窮會進行商議,派出王紹南等三名救貧會員黑夜摸到區盛欽家將其殺死。並貼出匿名布告,宣布區盛欽的罪狀,民眾無不拍手稱快。三個月之後,彭得華秘密處死區盛欽的事被人告發,派人將彭得華拘捕,幸在解往長沙的途中得以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