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敢當大任挽狂瀾(1)(3 / 3)

湖南反動當局聞訊後驚恐萬分,急派重兵進攻平江。經激戰,紅五軍雖給敵以重大殺傷,但終因眾寡懸殊於7月30日撤出平江城。

平江起義是在大革命失敗的極端艱難的時候舉行的,它沉重地打擊了敵人,鼓舞了革命者的鬥誌,對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對工農紅軍的發展和壯大,對整個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縱橫馳騁湘鄂贛閩彭德懷率紅五軍退出平江城後,向東鄉龍門轉移。為在政治上建設五軍,彭德懷決定部隊在龍門進行整訓。首先建立了五軍政治部,由黨代表滕代遠兼任主任;然後從軍到連建立了黨代表和各級黨組織,堅持支部建在連上;建立健全了士兵委員會,實行新型的民主製度。9月,湘鄂贛三省敵人聯合向紅五軍發動"會剿",彭德懷利用"打圈子"戰術,把敵人拖得精疲力竭。10月下旬,在渣津殲滅敵人一個整營,粉碎了敵人的"會剿"。10月底,五軍軍委和湘鄂贛邊五縣(平江、瀏陽、修水、銅鼓、萬載)縣委在銅鼓幽居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建立湘鄂邊特委和根據地,將五軍和地方遊擊隊合編組建為三個縱隊和一個直屬特務大隊,黃公略率二縱隊留平瀏地區堅持鬥爭,彭德懷和滕代遠率主力去井岡山與朱德、毛澤東率領的紅四軍會師。朱德、毛澤東獲知彭德懷部隊南進,派何長工、畢占雲率200餘名士兵下山接應五軍。12月11日,兩軍在寧岡新城召開了會師大會。

紅軍兩大主力會師,使蔣介石大為不安,急調湘贛兩省6個旅共3萬人,分五路向井岡山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會剿"。1929年1月上旬,紅四軍前委、紅四軍和紅五軍軍委、湘贛邊界特委在寧岡柏露村召開聯席會議,決定由朱德、毛澤東率紅四軍向敵人後方贛南進軍以解井岡山之圍和解決紅四軍的給養問題;由彭德懷率紅五軍留守井岡山。

彭德懷受領任務後,連夜召開紅五軍軍委會議傳達聯席會議決定。對此軍委委員大感意外。認為紅五軍上井岡山主要是與紅四軍取得聯絡和學習紅四軍的建軍、建政、建黨經驗,現在的目的已經達到,應該回湘鄂贛邊蘇區,不然在那裏堅持鬥爭的二縱隊也會遇到很大困難。在此嚴重的時刻,彭德懷從革命大局出發,力排眾議,在滕代遠的支持下,說服了持不同意見的同誌,勇敢地挑起了保衛井岡山的重任。不久,20倍於我之敵圍攻井岡山,紅五軍浴血奮戰數晝夜,黃洋界和八麵山哨口失守後被迫向贛南方向突圍。在敵人重兵追堵下邊戰邊走,最艱險時隻剩下283人槍。但彭德懷仍以堅韌不拔的鬥爭精神和高超的指揮藝術率領部隊與敵周旋,接連取得了襲雩都、攻遠安、奪瑞金的勝利,使部隊獲得了擴充和發展。4月1日,在瑞金與紅四軍再次會師。

會師後,紅五軍根據紅四軍前委的決定,改編為紅四軍第四縱隊,二上井岡山,恢複湘鄂贛蘇區根據地,邊區形勢好轉,紅五軍也得到了發展。1929年8月,彭德懷率部重返湘鄂贛邊,與黃公略率領的第二縱隊彙合。這時全軍已發展到3000多人,恢複了紅五軍番號。在彭德懷的指揮下,積極開展遊擊戰爭,發展革命根據地,到1930年春,紅五軍發展到六七千人,成為紅軍中一支強大的力量。6月,紅五軍奉命擴編為紅三軍團。彭德懷任總指揮,滕代遠任政治委員,下轄第五軍、第八軍和第十軍。此時,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已占統治地位,命紅三軍團進攻武漢。彭德懷認為,敵我力量懸殊,進攻武漢有腹背受敵的危險,決定先掃清鄂南,略取嶽陽。遂指揮紅三軍團連續攻打鄂城、嘉魚、通山、通城,並乘勝南下攻占了嶽陽、平江。國民黨軍閥湖南省主席何鍵慌忙調3個旅進攻平江。彭德懷麵對強敵,抓住其分兵的弱點,在甕江、金井連破敵軍,乘勝追擊,強渡撈刀河,攻下梨市。並於7月20日一舉占領長沙城,繳獲槍支4000多支,擴大紅軍7000多人,籌款數十萬元,從獄中救出數以千計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這是紅軍時期攻占的惟一的一座省城,成為我軍初創史上的一次著名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