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的確有陰森血腥的迷霧,有陰謀、暴力和殺人慘劇。但於其中,雍正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勉力開創和成就了前無古人的大事業。
被刺的傳說
除雍正突發暴病而亡、煉食金丹而亡的說法之外,還有一種說法,便是雍正被刺身亡。試想,子夜,這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候,也是一天中最接近光明的時候,過了子夜,天下即將大白。雍正沒有等到那一刻,雍正暴亡於子夜。雍正本該明白,政敵盡削,政局大定,思想趨於統一,國家走向昌盛。他威猛治國的方針,他在政治、經濟、民族、外交各方麵的措施已取得絕大成效。他的功績昭如日月,他一代英明君主的光輝形象即將矗立在煌煌史冊中。
雍正本該等到這一刻,但他暴亡於子夜。究竟是天算,己算,還是人算?究竟是天殺,自殺,還是他殺?人的好奇心及追求刺激的欲望與生俱來。越黑的地方越要去,越神秘的事情越要問,越恐怖的事情越要聽。哪怕頭皮發乍、膽戰心驚、縮到牆角堵耳朵,也要越黑、越神秘、越恐怖、越離奇越好。因而,雍正被俠客行刺的說法流傳最廣。
這些野史傳聞通常的路數,是說雍正是個劍客,刺客是個女俠,女俠叫呂四娘。雍正竟然是個劍客,諸多影視劇都做如此演繹。
現將幾種普遍流傳的故事綜合如下:
雍正為皇子時,少年無賴,喜飲酒擊劍,不受康熙待見。他出亡在外,學藝少林,廣交天下俠士劍客,曾結拜兄弟十三人。十三人中長者是個和尚,武功高妙,驍勇絕倫,能煉劍為丸,藏腦海中,用時自口吐出,矯如長虹,殺人於百裏外,號稱萬人敵;老二能煉劍如芥子,藏於指甲中,用時彈甲,擲於空中,擋者無不披靡。
雍正也習此術。康熙病危時,雍正率數名劍客返京,他騎馬狂奔了三天,趕往暢春園,懷揣著此前命人從宮中密室中盜出的康熙草詔,詔中“傳位十四子”已改為“傳位於四子”。
雍正篤信暴力,特別是非常時刻迅雷不及掩耳的暴力,他以暴力問疾,以暴力問鼎。此刻,他知道園門內外宮門內外,已換上了他的死士,別說人,連蒼蠅也飛不進來。此刻,他靜靜地站在寢宮門內,靜靜地等著康熙龍顏大怒。康熙從病中醒來,他感到生命正一點一點離開,不及睜開眼睛,便掙紮道:“來人,宣諸王大臣進宮聽詔。”沒有動靜。“來人!”康熙又叫,仍無人應。他睜開眼睛,猛見是雍正站立麵前,不由大怒,一把抓起玉念珠,向雍正擲去。
雍正輕舒猿臂,接珠在手,極優雅地跪行大禮,道:“謝皇父臨終贈予傳位之寶。”康熙一陣痰迷,昏厥過去。凜冽的寒風吹過禦園,無邊枯木簌簌發抖。忽然一群烏鴉驚起,雜亂無章地喧叫著,飛入淒迷的夜空。一切歸於平靜,靜得仿佛能夠聽到星星月亮躲入雲層的聲音。接著是令人震怖的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
忽然,燭火通明,宮門大開,一個長聲回蕩:“大行皇帝龍馭賓天了——”諸皇子王大臣文武百官盡皆驚倒,使他們更為驚駭的事情還在後麵。雍正自宮門正中翩然而出,背手南麵而立,臉上帶著似悲、似喜、似譏誚、似微笑的奇怪表情。兩名侍衛裝扮的人毫無表情地緊隨其後,他們寒星般的目光透著逼人的殺氣。沉默,緊張的沉默,時間隻有一瞬,卻令人感到長如一月一年。雍正忽然開口,聲音不大,卻字字清晰,傳到每一個人的耳中、心中,引起嗡嗡的共鳴與回響,正是內功精湛的透骨傳音法:
“朕奉大行皇帝遺詔纘承大統,現有遺詔及皇考臨終贈朕順治爺所傳白玉念珠在此!”沉默,時間隻有一瞬,卻令人感到長如一月一年。一隻烏鴉不合時宜地“啞——”地叫了一聲,風聲過後樹影亂搖。雍正望著縮頸呆立的烏鴉,簌簌亂搖的樹梢,微微皺眉,悠悠然歎了口氣。
歎息聲未落,隻見雍正身旁一名侍衛彈了彈指甲,一名侍衛略略晃動左肩,兩個動作幾乎同時發生,兩道白光幾乎同時從指端和肩後的劍囊中激射而出,烏鴉“噗”地落地,附近樹木梢頭頓被削平。又一陣沉默,有人“啪,啪”抖落馬蹄袖蓋口,跪倒在地。一片抖袖之聲,人們紛紛跪倒在地,口稱:“吾皇萬歲!萬萬歲!”雍正既已得手,心知諸皇子不服、群情洶洶,遂以峻法嚴刑為治,數年間即將諸手足、親藩誅除殆盡。然當時各藩皆蓄有死黨,死黨皆劍客俠士之流。複仇之舉,雍正不能不防。
一日雍正赴天壇祭祀,剛到天壇,忽聽壇頂所張黃幔“哧啦”一聲異響,“有刺客!”侍衛紛趨救駕,隻見雍正不動聲色,右手微動,一道白光從手中直射幔裂之處,隨之,一狐首“噗”
地墜落在地。雍正道:“近來逆黨欲行刺朕躬,密布刺客。故朕小試手段,使逆黨知朕劍術之高妙。即有刺客,又安能動朕一根毫毛。”話雖這樣說,雍正心中仍疑懼不安。他暗思:天下劍客已多半為我所用,唯一老僧身懷絕頂武功,亡走山澤,深以為患,必殺之方可無憂。經過多方偵查,雍正終於探知了老僧所在之地,派三名侍衛易服前往緝捕,大軍隨後接應,圍守關隘險要。在山中崖下天然而就的小小平台,一須發俱白的老和尚目閉神安,趺坐其上。三名侍衛施展卓絕輕功,輕騰輕落,成三角之勢,默默站在老和尚周圍。老和尚沒有睜眼,緩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