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見袁世凱沒有和談誠意,決定自任總指揮,出兵六路北伐。1月13日繼莫文蔚部首戰告捷後,北伐軍已在安徽、河南、湖北等戰場取得了勝利。然而,孫中山外部受到列強恫嚇;內部受到反對派掣肘,汪精衛之流更指責孫中山貪戀總統之位破壞議和。
孫中山不得不終止北伐。1月14日,唐紹儀出麵再次向伍廷芳試探袁世凱總統之位問題。孫中山第三次致電表示: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與之同時,各方人士包括袁世凱的親信,紛勸袁世凱痛下決心,當機立斷。張謇致電說:甲日滿退,乙日擁公,東南諸方,一切通過。南勳北懷,未可得誌,俄蒙英藏,圖我日彰。即公所處,亦日加危。願公奮其英略,旦夕之間勘定大局,為人民無疆之休,亦即位公身名俱泰,無窮之利。唐紹儀等致電說:清必倒,民國必成,寧使人誹謗為王莽曹操,而西方華盛頓不能專美於前。
孰得孰失,當能決之。袁世凱又百般試探,認為萬無一失後,決定“勸幼帝退位,以國讓民”,“另擬優待皇室條件,征南方同意”。袁世凱前對清廷一直信誓旦旦,表示其個人“始終主張非君主立憲政體不可”;“受國世恩,一定主持君主立憲”;“雖時勢至此,豈忍負孤兒寡婦乎”;“始終忠於朝廷,終身不為共和黨所用”。此時總統之位有了保證,他立馬轉而加緊逼宮。1月16日,袁世凱與內閣大臣聯銜上折,軟硬兼施,勸逼清帝遜位。
袁世凱親自奉折到養心殿見隆裕太後和宣統皇帝。
溥儀後來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當時他幼小無知,隻見一個陌生的矮胖老頭跪在紅氈墊上與隆裕太後相對流涕、傷心欲絕,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他更不知貌似忠心耿耿的矮胖老頭袁世凱,哽咽說出的竟是一派逼他退位的勸誘恫嚇之詞:環球各國,不外君主民主兩端。民主好比堯舜禪讓,是順民心之所歸,非曆代亡國之可比。我朝繼繼承承、尊重帝係。然孔孟之道是民重君輕。且民軍欲改民主。況此次戰禍東西友邦貿易損失已非淺鮮,尚居中調停,是因我隻是政治改革而已,再發展下去,則難免不無幹涉,民軍亦會更恨朝廷。
讀法蘭西革命史,如若路易王室早順民情,何至被殺無遺!民軍所爭的是政體而非君位,所要的是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後、皇上何忍使列祖列宗震驚,被趕出紫禁城?必能俯鑒大勢,以順民心!1月19日,袁世凱會見英國公使朱爾典,提出由清廷授予他全權組織臨時政府,臨時政府暫設天津,企圖將清廷與南京臨時政府同時拋棄。
皇室親貴、蒙古王公徹底看清了袁世凱的野心,或者組織勤王敢死隊,或者協同保皇的宗社黨,準備武裝反對共和。南京臨時政府孫中山明確提出:清帝退位,清政權同時消滅,不能把政權私授臣民;袁世凱不得於民國未舉之前,接受清廷授予的統治權、再於北京成立臨時政府以自重;各國承認中華民國之後,臨時總統辭職,請參議院公舉袁為大總統。
孫中山解釋說:前電言清帝退位,臨時大總統即日辭職,意以袁能與清政府斷絕一切關係,變為民國國民,故許以即日舉袁。現袁意不但欲取消清政府,並欲同時取消民國政府,自在北京另組織一臨時政府。此種臨時政府將為君主立憲政府乎,抑民主政府乎,人誰知之!縱彼自謂為民主政府,又誰為之保證?故昨電謂須俟各國承認後,始行解職,無非欲鞏固民國之基礎,並非前後意見有所衝突也。袁世凱隻有再逼清廷實行共和。內部賄買近臣奕劻、那桐、太監小德張等,不斷危言聳聽恫嚇隆裕太後;外部密令北洋將領公開電奏反對帝製,讚成共和,明示清廷已無兵可依。
1月26日晚,發生了宗社黨首領良弼被革命黨人所炸、繼飲袁世凱黨人所送止痛藥酒而死事件,加劇了緊張局勢。隆裕太後被迫作出皇帝退位、頒布共和的決定。為催促清帝退位早成現實,袁世凱又擬電稿、命段祺瑞等以前敵將領名義發出,殺氣騰騰道:共和國體,原已致君於堯舜,拯民於水火。
乃因二三公迭次阻撓,以致恩旨不頒,萬民受困。現在全局威迫,四麵楚歌,京津兩地,暗殺製動黨林立,稍疏防範,禍變即生。三年以來皇族之敗壞大局罪實難數。事至今日,皇上欲求之一安富尊榮之典,四萬萬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見許,瑞等不忍宇內有此敗類也,謹率全體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揮淚登車,昧死上達!2月11日,隆裕太後認可了南京臨時政府“清帝退位條件最後修正案”(主要包括:清帝仍舊保留皇帝的尊號,並仍住在宮庭內;民國政府待以外國君主之禮,而且每年供給四百萬元的費用;宮內各項執事人員照常留用,民國對皇帝原有的私產特別加以保護。此外,還規定皇族的王公世爵照舊保留,私產一律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