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著名的都城,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西周就曾在此建都,經過明清兩代的建設,北京的都市風格日趨顯著。以紫禁城和皇城為中心的北京舊城,反映的主要是明清古城的規劃布局和建築形式、建築格調,皇家園林、胡同、四合院是這一時期北京建築文化的特色。但由於多年的戰亂,京城的建築及古都風貌遭到嚴重破壞。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後,5月份彭真就提議成立專門機構研究北京的城市規劃,當時還沒有“規劃”這個詞,彭真將這個機構定名為“都市計劃委員會”。以前日本侵略者占領北平及國民黨統治時期,也研究過北平的城市規劃,但都沒開設專門的機構,也沒搞出什麼名堂來。彭真提議成立的“都市計劃委員會”規格很高,開始是由葉劍英擔任主任,葉劍英率軍南下以後,主任換成了聶榮臻。彭真擔任北京市委書記之後,親自兼任“規劃委”主任,他為新中國首都的建設日夜操勞,邀集國內優秀的建築與設計專家如梁思成、華南圭、華攬洪、陳占祥、陳幹、鄭祖武、沈其先生等參與“規劃委”的工作,籌建都市建築設計機構,為新北京的城市規劃畫下了濃墨重彩的第一筆。
新中國的都市規劃,可資借鑒的資料很少,規劃方麵的書也買不到,隻有蘇聯的一些書和信息可以找到。彭真報請毛澤東、黨中央批準,專門邀請了個蘇聯專家組,幫助北京來研究城市規劃,初期的一些規劃工作,基本就是靠蘇聯的一些規劃技術來支撐的。
彭真提出,設計北京城市規劃不要隻著眼於個別工程的興建而必須著手製訂一座城市的整體規劃。1950年初,他與都市計劃委員會的專家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規劃方案,根據北京作為中國政治中心的性質,預見到北京的長遠發展,提出將新的政府行政中心區放在舊北京城的西郊,從新行政區占地麵積、交通聯係、長遠發展等幾方麵加以分析比較,論證如將這個新區放在舊城之內則將帶來一係列不可克服的困難。彭真認為,北京舊城是一座規劃嚴整、保留有眾多文化古跡的古城,要把這座世界上少有的曆史名城保留下來,在改建中保持它的傳統風格。
為此,彭真多次主持召開“關於首都文物建築保護問題座談會”,邀請鄭振鐸、梁思成、林徽因、葉恭綽、華南圭等社會各界名流與會討論。委員會成立了,專家們開始討論北京城市如何規劃,此時各方麵意見很不統一,甚至可以說每一個問題都有激烈的爭議。在這些意見麵前,彭真要求自己正麵的、反麵的都要聽聽,聽完再拿出市委的意見。
彭真指出,北京的舊城要不要改造?當然需要改造,這也是城市正常新陳代謝的需要。針對北京舊城改造曾經出現簡單化,很多王府、名人故居被無情拆毀的情況,彭真指出,舊城改造最重要的就是既合理改建,又不割斷曆史,不去破壞反映曆史、連接曆史的有價值的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對舊城進行改造,要注意城市空間布局的整體環境,在環境保護、環境風貌、環境功能上進行統一規劃。
千年古都,百年輝煌。如今的首都北京,文化名城的神韻在代代傳承,國際化大都市的格局初步形成,是與當年彭真對首都規劃所作出的貢獻分不開的。
小資料:開國曆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
1949年10月至1952年12月:彭真(書記)
1955年6月至1962年5月:彭真(第一書記)
1962年5月至1966年5月:彭真(第一書記)
1966年5月至1971年3月:李雪峰(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