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率部進疆後,遇到的最現實、最緊迫的難題便是吃飯問題,這也是他麵臨的最大難題。當時,西北野戰軍第1兵團進疆部隊10萬餘人,陶峙嶽將軍的起義部隊和民族軍也有約10萬人,接收舊政府工作人員約5萬人,保守估計,每年需要糧食至少10萬噸。那時新疆生產力低下,農業生產條件較差,依靠當地農民解決部隊官兵和政府機關人員的吃飯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雖然新疆離蘇聯很近,但要從境外進口糧食也不現實,10萬噸糧食要3000萬盧布,沒有錢,“老大哥”也不會賣給我們。再說,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家底很薄,也拿不出這麼多外彙。
怎麼辦?王震說,還是按照毛主席說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王震任359旅旅長時,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把處處荒山沒有人煙的南泥灣變成“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不能不說王震帶出的部隊在任何困難麵前都是百折不撓的。當年的359旅旅長,如今率領大家重走南泥灣之路,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1950年1月,王震下達命令,部隊全體官兵一律參加勞動生產,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勞動生產之外。冰天雪地中的新疆大地,被解放軍官兵們火一樣的熱情融化了。隨著王震的一聲令下,數10萬軍人早已將牽拉爬犁的繩索深深地勒進了自己的肩頭。從那時候起,進疆部隊在天山以南,東起米蘭,西到喀什,南至和田,北抵天山,環繞塔克拉瑪幹沙漠排兵布陣,拉開了西部荒原屯墾戍邊的序幕。
為了在新疆站住腳,鞏固解放新疆的成果,王震要求60%以上的官兵必須投入生產。每人要開6畝荒地,當年要開墾荒地60萬畝,生產糧食5000萬公斤,棉花180萬公斤,戰士們迅速完成了從軍人到農民的轉換。當時生產工具極其落後,條件很差,一沒有飲用水,二沒有住房,三沒有拖拉機等大型農業機械,全是依靠人力畜力來完成春耕、夏育、秋收、冬藏等生產任務。
天山南北,戈壁荒灘,到處留下了王震和農墾戰士的堅實足跡。
1991年盛夏,時任共和國副主席已經83歲的王震,又一次回到新疆,自1952年離開新疆,這已經是他第14次回到這裏,似乎病魔已經告訴這位將軍,這將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次。離開新疆前一天,王震動情地留下了這樣一段話:“1980年我在新疆就已經說過,現在我重申,如果去見馬克思,我已委托我的戰友和親人將我的骨灰撒在天山上。永遠和各族人民守衛社會主義祖國的邊疆。”
小資料:
開國曆任中共新疆自治區黨委書記
1949年10月至1952年6月:王震(書記)
1952年6月至1967年1月:王恩茂(第一書記)
1968年9月至1972年7月:龍書金(第一書記)
1972年7月至1978年1月:賽福鼎·艾則孜(第一書記)
1978年1月至1981年10月:汪鋒(第一書記)
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王恩茂(第一書記)
1985年10月至1994年10月:宋漢良(書記)
1994年10月至2010年4月:王樂泉(書記)
2010年4月至今:張春賢(書記)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曆屆中央委員大辭典(1921—2003)》,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曆史(第一卷)(上下冊)(1921—1949)》,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曆史(第二卷)(1949—1978)》(全二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4]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5]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曆史大事記(1921.7—2011.6)》,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7月第1版。
[6]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年10月—2009年9月)》,新華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7]張國星、何明,《聚焦天安門:共和國開國歲月之難忘事件》,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8]朱敏彥,《中共黨史人物研究薈萃》,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9]文輝抗等,《新中國第一代省(市、區)委書記、省(市、區)長卷(上、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0]文輝抗、葉健君,《開國省委書記、省長》,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